當普丁不把德法看在眼裡 再度印證「沒有威懾就沒有和平」這句話

國際

本文作者為:

史密斯(Rupert Smith),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歐洲盟軍副總司令;

貝特─埃爾(Ilana Bet-El),戰略學家、歷史學家,非政府組織「歐洲領導力網絡」(European Leadership Network)資深副研究員。

當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軍事領袖在布魯塞爾(Brussels)開會討論俄烏戰爭,他們腦中還盤旋著另一個議題,那就是即將公布的「戰略概念」(Strategic Concept),這份文件將決定北約未來幾年的優先事項。俄羅斯的行為顯示,重建威懾(deterrence)必須在新的「戰略概念」扮演核心角色。

當俄羅斯2021年年底開始在烏克蘭邊境集結軍隊,該國走上的不只是入侵烏克蘭之路,也是對其所謂「集體西方」(collective West)構成侵略,尤其是歐盟和北約。俄羅斯試圖阻止烏克蘭和西方加強合作,西方試圖阻止俄羅斯展開侵略行動;而威懾的全面失敗,導致俄羅斯隨後入侵烏克蘭。

烏克蘭人民的防衛表現令人印象深刻,歐盟、北約和其他西方盟國及伙伴也不斷強化對俄經濟和金融制裁,並提供烏克蘭援助。然而我們正處於一個危險的「事態升級」循環,眼前狀況所需的可信威懾遠超傳統「核保護傘」所能提供。

普丁的威懾沒能說服西方國家

威懾不僅攸關核戰爭,威懾適用於所有形式的對抗,無論是在商場或戰場。當前衝突就存在許多這樣的動態,俄羅斯和歐洲相互依存的能源關係就被雙方視為強大的威懾力量,不過這種威懾方式顯然失敗了。

威懾是要讓對手相信「不」做某事才符合其最大利益。首先,俄羅斯試圖在烏克蘭邊境部署軍隊以威懾烏克蘭和西方,但這麼做之後,美國及其北約盟國每日發布情報資訊揭露俄軍動向,清楚向克里姆林宮(Kremlin)表明他們知道俄羅斯在做什麼。發出這種訊號,是威懾的第一要素。

威懾另一核心要素在於,雙方相信如果不改變自身行為,對手既有意願也有能力升級現行措施。當俄羅斯提出一連串要求──從烏克蘭的國家地位到整個歐洲安全架構,意在凸顯烏克蘭和北約的脆弱性──然而,其「受眾」並不相信他的威脅。

除了美國,幾乎沒有人相信俄羅斯會發動全面侵略、堅守自己對北約和中立國的威脅。然而俄羅斯確實入侵了烏克蘭,此後他一直暗示自己不排除動用核武,甚至測試了一種新型超音速導彈

西方的威懾也沒能說服普丁

同樣地,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等西方領導人表達他們將支持烏克蘭時,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也沒有認真看待此事。

克里姆林宮是有注意到西方聲明,但也聽到多名領袖表明他們不會派兵保衛非北約國家,包括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俄羅斯因此決定入侵,卻對西方回應的範疇和強度感到驚訝。

至於烏克蘭,其威懾戰略的本質是將自己塑造為一個已屬西方陣營的國家。雖然克里姆林宮沒有被說服,而且俄軍自2014年入侵克里米亞(Crimea)以來一直在與烏克蘭作戰,但俄羅斯顯然低估烏克蘭人民的團結程度,以及烏軍實力和能力。

烏克蘭英勇自衛提醒我們,戰場和商場、制裁和國際機構之外還有許多一般人:戰爭在這些人之間爆發,也是他們將決定戰爭的最終結果。烏克蘭人挺身捍衛自己生命、家園及理想的意志,雖沒能遏止俄羅斯領導階層,但有許多證據顯示這份意志的確遏阻了俄軍士兵繼續戰鬥。

沒有威懾,就沒有和平

展望未來,西方威懾必須成為首要戰略目標並採全面發展,納入所有重要元素。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已朝這個方向邁出一步,他宣布美國當前目標之一是「俄羅斯遭到削弱,到該國無法像入侵烏克蘭那樣再次侵略他國那種程度」,而拜登5月9日簽署的330億美元《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將進一步向這個目標推進。

小百科:什麼是《租借法案》

拜登5月9日簽署的法案全名為《2022烏克蘭民主防衛租借法》(Ukraine Democracy Defense Lend-Lease Act of 2022),該法讓總統在租借軍事裝備給烏克蘭或其他東歐盟邦時,不必符合年限等特定要求。

舊版《租借法案》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通過,當時美國尚未參戰,但能藉此提供武器給歐洲同盟國。

但這還不夠。威懾必須是一項獲得社會廣泛贊同的目標,還得獲得其他國家支持,因為對確保脆弱小國的安全而言,國際合作至關重要。而要獲得如此廣泛的支持,需要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展現出來的那種有效又鼓舞人心的領導能力。澤倫斯基不僅團結烏克蘭人民,也團結了整個西方世界,其他領導人最好以他為榜樣。

最後,記住威懾在全球化下適用哪些層面也很重要。俄羅斯的底氣源於他既有的經濟獨立性,同時,身為手握否決權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也賦予他更多的膽量。使雙方採取中立態度,或者抑制雙方採取行動,威懾措施必須包含這兩個元素其一。

俄烏戰爭正是威懾不足的結果。究其根本,沒有威懾就沒有和平。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校稿潤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