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00萬老人未打過疫苗...中國民眾不信任政府 是北京放棄清零最大阻礙

中國議題

本文作者為:錢楠筠,中國學者,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凱洛格管理學院教授,她也是該校「中國實驗室」及「中國經濟實驗室」的創始主任。

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國城市居民一直在忍受一些最嚴格的防疫措施。連續60天,上海2700萬人被迫接受嚴格封城,而這不是單一個案。4、5月Omicron BA.2傳染高峰期,中國45個城市共有3.73億處於某種封鎖狀態,這超過了美國(3.295億)和加拿大(3800萬)人口總和,相當於歐盟人口(4.47億)的83%。

中國「清零戰略」嚴重傷害其經濟和人民。Omicron突顯中國老年人口面對病毒依然相當脆弱,雖然高齡人口感染及因新冠肺炎死亡的風險更高,截至6月2日,60歲以上中國人有高達40%完全沒有接種過新冠疫苗,這大約是9500萬人。

接種率低是因民眾不信任政府

疫苗接種率低的其中一個原因在於,過去兩年中國人已經習慣低感染率,如今Omicron來襲,人們更了解沒有注射疫苗的風險,這應該會在某種程度上增加高齡人口的接種率。

然而,年長者疫苗接種率低迷的另一個原因,在於許多人擔心副作用。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國政府最近為60歲以上民眾推出「新冠疫苗接種醫療意外保險」:因接種而生病的民眾最高可獲得7.5萬美元(約新台幣223萬元)的理賠,這是中國人均年收入1萬5950美元的4倍。這個主意蠻聰明的,但光是如此還不夠,因為更大的障礙在於中國民眾與醫療機構之間缺乏信任

如何讓民眾相信接種疫苗是利大於弊,各國確實都面臨這項困難。美國仍有15%的人未接種過新冠疫苗,其中42%表示他們不信任疫苗。儘管如此與2020年9月相比,美國已有長足進步,當時有高達49%成年人指自己「就算有疫苗也不會接種」,這些人之中有76%受訪者擔心疫苗副作用。

也就是說無論中國或美國,抗拒疫苗的民眾都擔心其副作用,然而兩國醫療機構對這些擔憂的反應截然不同。

「不透明」作法,促使謠言和陰謀論四起

美國醫療機構藉由進行獨立、透明醫學試驗來建立信任,並將結果發表在未經政府審查的刊物上,接受各種專家、記者、政治人物和大眾的公開檢視。這種方法建立在兩項眾所周知的公衛準則上:對醫療機構的信任是透過透明公開討論建立起來的,而這樣的信任將能鼓勵民眾接受治療

反觀,中國的做法幾乎完全不透明。政府發布的疫苗試驗資料非常有限,當局也會審查所有關於副作用的討論,即使是那些常見的輕微副作用,例如注射引起的疼痛。中國政府遵循的準則,是抑制可能引發爭議的資訊,防止其他人發表可能有違政府目標的觀點。

事實證明這種戰略適得其反,因為它創造出一個只能由謠言、揣測和陰謀論填補的資訊真空。

中國現在的失敗,與其過去在衛生政策上慎重決策所取得的成功,形成鮮明對比。 2002至2004年SARS爆發後,中國政府允許社會就其衛生系統問題進行建設性辯論。正如許多人所指出,當時超過8成農村居民和4成城市居民沒有任何形式的醫療保險。

為了因應上述狀況,中國政府2009年宣布投資8500億人民幣(按今日匯率計算,其約為1270億美元)為9成人口提供醫療保障。接下來兩年,國家和地方決策者、衛生專家、社區領袖、記者和民眾進行了深入討論,這些討論有助政策進行許多修正。最終結果並不完美,但事實證明該政策頗受歡迎,廣大民眾得以使用健保。到了2021年,95%中國民眾擁有某種形式的健保。

要放棄「清零」得先建立民眾的信任感

當然,關於新冠疫苗的討論需要進行得更快,而且勢必會造成某些成本。中國疫苗將招致批評,一些人仍會因發燒等常見副作用,或者過敏反應等比較罕見的風險而拒絕接種;其他人也會批評政府的防疫政策,如果他們有機會的話。

然而,建立民眾對公衛當局的信任、逐漸提高疫苗接種率,為了獲得這些長期利益,值得付出上述短期成本。正如其他國家所發現的那樣,揭露有關疫苗的負面資訊短期內雖可能讓民眾更不願意接種,但這有助於維持信任和阻止陰謀論蔓延。

有效對抗新冠肺炎需要從長計議,因為未來的感染風險依然很高,民眾必須接受更多次接種。和其他國家比起來,對中國而言更重要的是建立信任,因為這是擺脫「清零戰略」的必要步驟。政策轉變將導致更多人感染、死亡,但對疫苗進行公開討論可增進疫苗的注射率,有助於減緩疾病傳播,並抵消對社會信任的負面影響。

中國迫切需要在這個問題上保持透明,一旦拖延時間愈長,放棄破壞經濟的清零政策就會變得愈加困難。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潤飾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