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習近平》政大東亞所教授:政治是鬥爭、安全靠集權 20大後恐唯習一人超齡留任

中國議題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17日舉行「中共『二十大』與習近平執政十週年政策分析」 學術研討會,探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人格特質和領導風格。

「習近平覺得政治充滿衝突和不安全,而集中權力才是獲得安全的方式」政大政治系及東亞所特聘教授、國關中心主任寇健文以習近平的成長背景和過程,分析他對政治本質的認知、對領導人歷史角色的信念以及偏好的領導風格。

為何了解習近平很重要?中央研究院院士吳玉山指出,習近平權力愈大,其個性和主政風格與中國政治發展愈緊密聯繫。寇健文也表示,中國共產黨制衡結構弱化之下,習近平個人特質對中國政治的重要性更為凸顯出來。

政治的本質是鬥爭,安全唯有靠集權鞏固

1962年,習近平9歲時父親習仲勳被打倒,13歲時被打為反革命、開始遭到批鬥,長達7到8年時間他必須獨自力求生存,無法與家人見面。

寇健文指出,這段經歷讓習近平相信「政治的本質是鬥爭」,他缺乏安全感、不分享權力,面對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國家副主席王岐山也是如此,今(2022)年10月二十大過後,很有可能只會有習近平一人超齡留任。

此外寇健文表示,習近平對「我群」和「敵群」區別分明,反映出他的「二元世界觀」。

習近平對敵狠、對友和,對老朋友予以重用關懷,政敵則是除惡必盡,以專制、鬥爭方式處理,這不僅出現在國內政治,國際政治也是如此。

因此,習近平講話經常提到民族主義下的中西對立,以及意識形態下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對立。

不只犧牲小我,也要求別人犧牲

寇健文認為習近平「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集體精神,是在他成長的大院,以及具有軍校特徵的技術學校培養出來的。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寇健文指出,所謂犧牲小我「不只包括自己的小我利益,還包括『要求別人犧牲』他自己的小我利益」。例如為了達到防疫清零目標,上海封城期間就犧牲了廣大市民的權益。

另一方面,習近平視民族復興、社會主義建設使命為己任,希望完成父親未竟事業。

不過根據中研院近代史研究員吳啟訥所言,中國檯面下其實已開始質疑習近平所謂「民族復興大業」,尤其是60年代後出生、接受至少部分西方教育的知識菁英們。

反映文革世代、紅二代集體心理特徵

至於習近平的領導風格,寇健文分析,下鄉的困苦經歷使他培養出高度自信心和面對高壓的能力,同時習近平善於隱藏鋒芒,在即大位前能夠低調隱忍。

另外習近平崇拜權威和強勢領導,敢於造反、不墨守成規,寇健文指這反映出紅二代和文革世代的集體心理特徵。

對於這點,吳玉山認為後續研究能再深入爬梳、區分習近平個人及文革集體特質,如果未來能歸納出一個「習世代」、「習現象」理論,或許將有助未來預測中共領導階層的決策和行為。

第三次《歷史決議》顯示習沒有自信

分析習近平第三次《歷史決議》內容,政治大學東亞所教授鍾延麟評論其在強調中國模式的制度優勢,可能有「超過毛(澤東)」、「快過鄧(小平)」的意味在,同時強化習近平獨尊領袖地位,以意識形態包裝他延年執政的合理性。

「習近平沒有那麼自信,所以才要把自己的政治地位放得非常高。」吳啟訥認為,這正反映出習近平的權力和地位並不穩固,不如毛澤東、鄧小平甚至胡錦濤等幾位前中國領導人。

第三次《歷史決議》除了鞏固習近平個人權力、大外宣之外,政大東亞所特聘教授兼所長王信賢指出「習近平對蘇聯解體非常敏感」,該決議另一重點,在於習近平想要展現中國共產黨才真正體現馬斯克主義,並使馬斯克主義飛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