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朱俐靜40歲乳癌病逝》醫:乳房腫塊初期不痛不癢、無症狀...建議必做「2件事」

醫療保健

台灣歌唱選秀節目「超級偶像」冠軍出身的歌手朱俐靜,2021年公布罹患乳癌,並持續靠藥物治療。但病程不到2年,朱俐靜卻在3日仍不敵病魔病逝,享年40歲,讓親友及許多粉絲都相當不捨。

延伸閱讀:朱俐靜「乳癌」初期痛到爬不起來!醫:「7症狀」應立即就診...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乳癌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2020年近70萬人死於乳癌。據衛福部109年死因統計資料,有2,655名女性死於乳癌,平均每天約7.3人死於乳癌,是婦女癌症死亡率的第3位。

而108年癌症登記年報資料顯示,新診斷乳癌個案為1萬4,856人,是婦女癌症發生率的第1位;平均每36分鐘有1名女性罹患乳癌。據國健署整理出罹患乳癌的高危險群提到,包括家族有乳癌病史、未生過孩子或在30歲後才生第一胎、未餵過母奶、初經早停經晚或長期使用賀爾蒙補充劑。

為何朱俐靜病情急轉直下?在30歲尚未有哺乳經驗者,又為何會有較高機會罹患乳癌?該如何預防?

乳癌病情急轉直下可能有2大原因

台北榮總外科部部主任曾令民,接受《信傳媒》電訪時先指出,朱俐靜40歲屬於年輕型乳癌,「一般文獻上講年輕型乳癌是小於40歲,極年輕型乳癌就是小於35歲。但至於朱俐靜為何病情急轉直下,我們不能用個案去評論,因為我不了解她實際的狀況。」

不過曾令民表示,臨床上病情急轉直下的情況可能有2大類,「第一類是患者發現的比較晚,或已經知道但不願就醫,來的時候已經第4期了。」但他也提到,大部分被診斷第4期,以現在的醫療水準,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存活5年都不會有太大的難度,「只有少部分亞型,比如說三陰性乳癌變成第4期,治療成績可能不見得那麼優秀,但如果是賀爾蒙受體陽性或HER2陽性者2個族群裡面,約略佔了近8成,這些病人現在醫學進步都有機會上看5年,即使是第4期都有機會。」至於第2類情況可能是患者沒有接受正規治療。

曾令民也提到,臨床上也有碰到一些病人,「她沒有拖延,診斷後也接受正規治療,但還是有一小部分的人是目前醫學無法掌握的,例如大約2、3成的病人是得到比較凶猛的亞型,雖然在使用目前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後已大幅改善治療成績,但仍有小部分無法完全掌控,病程進展較快速。」

規律運動、正常作息,就能降低4成得到乳癌風險

提到乳癌的高危險群,曾令民指出,明確因素還是遺傳家族史,大約佔5-10%,再來就是停經後過度肥胖、缺乏運動、飲食不健康、不良生活習慣、長期喝酒、有酗酒抽菸熬夜習慣,這些都是危險因子。

至於年輕婦女得到乳癌,他表示沒有懷孕哺乳只是其中一個原因,是由很多因素共同造成的,諸如飲食的影響、環境荷爾蒙污染等都是可能原因。為何在30歲尚未有哺乳經驗者,會有較高機會罹患乳癌?曾令民解釋,因有哺乳的話,乳房不易受到賀爾蒙長期刺激,「沒有賀爾蒙的改變,對女性來說是一個保護因素。」

至於喝酒這件事,曾令民認為不只有喝酒本身,「喝酒搭配的飲食也較易攝取過量熱量,一環接一環,然後應酬又犧牲掉睡眠、運動時間,就容易造成肥胖。」他指出,研究顯示另每天超過「一個單位」的飲酒長期會增加的乳癌的機會,所謂一個單位的酒精包含350cc的啤酒、75cc的紅酒、45cc的烈酒等。

曾令民也補充美國癌症協會發表在《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標記和預防》雜誌上的一篇研究指出,婦女每日健走1小時,能降低罹患乳癌風險。「據美國癌症協會歷經17年的研究,針對7萬多名婦女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只要每天健走1小時,就能減少更年期女性患乳癌風險。」

另外,關於乳癌局部復發和遠端轉移的累積發生率與BMI的關係,曾令民也指出1977到2006年丹麥針對5萬3,816早期乳癌病人的研究,研究顯示10年後,肥胖相較於正常體重者,死於乳癌的機率增加38%、而遠處轉移則增加50%。他提到,一般正常生活型態就能避免肥胖,也能降低高達4成的人得到乳癌的風險。「也就是乳癌裡面有將近4成的亞型,是可以藉由戒除不良生活習慣、好的生活作息、運動強身來避免的。」

美國癌症協會歷經17年的研究,針對7萬多名婦女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只要每天健走1小時,就能減少更年期女性患乳癌風險。(圖片來源/icsilviu@pixabay)

乳房腫塊初期不痛、不癢、無症狀...醫建議必做「2件事」

曾令民強調,早期乳癌通常臨床上沒有症狀,「一般自己摸可能會有困難,特別是年輕女性乳房較密實,在乳房組織裡要摸出小硬塊更困難,一般會去醫療院所就醫的乳房疼痛,大部分都沒問題,反而是不會痛的硬塊才要比較小心。」他表示,乳房腫塊一般不會痛、不會癢、不會有臨床症狀,慢慢長大後才會伴隨可能的症狀,「比如長夠大轉移到腋下淋巴結、造成皮膚破損凹陷等。」

(延伸閱讀:婦女癌症首位》如何在乳癌初期就找到合適治療方式?醫推這款Line聊天機器人 )

他也提醒,沒有這些已知的乳癌危險因子不代表就不會得到乳癌,也不代表具備危險因子就一定會得乳癌,「都是機率的問題,臨床上我碰過最年輕的乳癌患者是19歲、最年長的是96歲,代表當中還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危險因子,包括環境汙染、飲食汙染等,乳癌又是台灣女性癌症好發的第一名,所以可能是多因素造成的。」

國健署提醒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女性(出生年為民國42年次至66年次),或是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具乳癌家族史(出生年為民國67年次至71年次,且祖母、外婆、母親、女兒或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的女性,均可接受政府補助的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定期篩檢可以降低41%的乳癌死亡風險,並減少30%的晚期乳癌發生率。

至於不是高風險女性也要定期做篩檢嗎?

曾令民建議婦女平常還是要多自我檢查、定期到醫院找醫師檢查一下,是最安全的作法。「一般雖然沒有過度強調乳房自我檢查,怕一般婦女錯誤認知,認為只要乳房自我檢查就夠,但其實不夠。」他強調平常洗澡時,要盡量熟悉乳房每個部位摸起來的感覺,「當哪天摸起來感覺跟平常不太一樣,或許就是早期徵兆可以及早解決到醫院確認。如果完全不注意,真的有什麼變化也不太容易察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