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前安倍外公也遇刺...《經濟學人》前總編解讀:都是政治謀殺

日本

本文作者為:艾莫特(Bill Emmott),《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前總編,現為「全球後疫情政策委員會」(Global Commission for Post-Pandemic Policy)聯合主席

前情提要:7月8日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遭槍擊身亡,10日日本舉行參議院改選,自民黨的執政聯盟拿下146席(佔總席次59%),支持修憲勢力更達到177席(71%),過修憲的三分之二門檻(註:本文寫於10日日本參議院改選舉行之前)。

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日本奈良的競選活動中遇刺,令人震驚又困惑。令人震驚,是因為至少半個世紀以來,日本幾乎沒有發生過政治暴力事件,而且日本嚴格管控持有槍枝;令人困惑,是因為2020年安倍卸任首相後就沒有在內閣正式任職。然而,這場謀殺顯然是一種政治行為。

安倍最重要遺產是外交政策

安倍離世,不太可能對7月10日日本參議院改選產生任何影響,執政的自民黨本就預期在選舉中輕鬆獲勝日本痛失前首相暨前自民黨領導人,或許會提高投票率並增加一些同情票,但這件事對日本的主要衝擊,在於讓一個完全不習慣這種暴力行為的社會感到震驚又困惑。

小百科:2022年日本參議院選舉結果

自民黨獲得119席(+8),而自公聯盟共得146席(+7),執政聯盟依然沒有獨力達到三分之二修憲門檻;投票率則為52.16%(+3.36%)。艾莫特本文雖寫在10日選舉之前,卻準確預測到同情票和投票率只會微幅上升。

(更多相關新聞:日本參議院選舉》安倍離世催出同情票自民黨增8席 修憲派擁7成席次 岸田執政吃下定心丸

安倍的首相任期創下日本新高紀錄──先是不成功的2006-2007年,接著是2012-2020年他勝利回歸的7年──而他對日本外交和安全的影響,甚於內政。對於推動經濟政策,安倍確實是優秀的推銷員,成功打出「安倍經濟學」這個口號,但說到底真正具有深遠改革意義的是他的外交政策,不是經濟計畫

安倍為日本外交政策樹立明確堅定的目標,而長期擔任首相,更為他的政策帶來可信度。如今人們普遍使用「印太區域」一詞描述亞洲的安全和外交戰略,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安倍。他延續日本暨有政策,與印度建立更穩固的關係,並以此重新建構、拓展日本在區域和全球的地位

安倍之所以採取這樣的立場,是因中國崛起,而且該國在南海、東海及周邊區域的發言和行為日益強硬。在安倍的領導下,日本致力打造一個中國難以主宰的戰略和外交舞臺。深化與印度的關係是戰略的一部分,其他還包括強化日本自衛隊;他也是修憲的主要推手,目的是讓自衛隊及其主要盟友美軍能共同發揮更大作用。

安倍遇刺,恐與日本強化軍備有關

安倍無疑是一名民族主義者。由於對日本二戰歷史提出修正主義式觀點,安倍最初曾引起爭議,特別是在慰安婦問題這顆燙手山芋上,當時日本皇軍強迫佔領國女性淪為性奴。不過安倍上任首相後,他顯著淡化自己早期的觀點。此外,他和東南亞國家建立起更密切深入的外交關係,就連最棘手的鄰國兼前殖民地南韓,某種程度上他也改善了日韓關係儘管和中國的關係經常十分緊張──尤其是安倍參拜備受爭議的靖國神社時──但中日對話仍得以維持

單獨犯案的殺手,其動機總是難料。41歲的山上徹也因謀殺安倍被捕,他使用的是一把大型自製散彈槍(編按:後日本警方澄清凶器是一把「手槍」)。日本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政治活動的維安程度往往不是很嚴密,即使對前首相來說也是如此,這大概能解釋槍手何以能成功。

根據新聞報導山上徹也曾於海上自衛隊服役3年,並在2005年退伍。山上徹也這樣的背景,再加上安倍致力強化自衛隊、撤銷憲法第9條的和平條款,我認為這樣推斷是合理的,即這場謀殺的目的在於抗議日本的軍事立場(編按:山上徹也目前供述,他的行刺動機在於不滿母親沉迷並捐獻大筆金錢給「統一教」,並指控安倍的外公岸信介將統一教引進日本。至於岸信介與統一教是否有關聯?以下內容供讀者參考:《紐約時報》曾引述美國國會調查報告稱,統一教成立有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協助建立、指導的韓國中央情報局(KCIA)涉入,而根據日本記者柴田哲孝在著作《下山事件:最後的證言》引述《共同社》記者齋藤茂男所言,還有美國資深記者Glenn Davis、作家John G. Roberts的合撰著作《沒有軍隊的佔領》(Occupation Without Troops),在冷戰的復興右派背景下,岸信介深度參與統一教創立,自民黨也因此獲得中情局資金)。

62年前安倍外公也遇刺

儘管安倍不再執政,他無疑仍是日本最突出、最知名的軍備支持者。在這方面安倍經常表達自己的決心,要完成前日本首相岸信介,也就是他的外公,所開創的事業。1960年岸信介擔任首相時,和美國簽訂了新《美日安保條約》以加強日本的防禦。

令人悲傷的是,上一位遭到暴力攻擊的日本首相正是岸信介,這或許並非巧合。新《美日安保條約》簽署後不久,岸信介遭人刺了6刀。然而和安倍不同的是,岸信介活了下來

小百科:岸信介為何因《美日安保條約》被刺?

19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於反對簽訂新《美日安保條約》,日本社會爆發所謂「安保鬥爭」,參與者涵蓋左右派。左派反對戰爭、右派反對主權遭美國干預,因此雖然理由不同,但都反對該條約。

1960年,時任日本首相岸信介為推動新《美日安保條約》通過,命令警察進入國會驅離反對條約的議員,史稱「五一九事件」,此事引發更大規模的反政府抗議,一名東大女學生在示威中疑因被警察攻擊而死亡。

由於社會十分動盪,岸信介遂宣布請辭負責,然不久後在自民黨新任總裁池田勇人招待會上遭右翼人士荒牧退助刺傷,所幸並未死亡。岸內閣總辭後,岸信介表示「歷史會評斷我的作為」,並指民眾50年後才能正確理解修訂《美日安保條約》的重要性。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編輯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