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卻要每6天離開1天 一例一休讓社福體系弱弱相殘 

一例一休

「我們的角色就像媽媽一樣耶,但現在竟然要我們離開孩子和家,出去外面『閒晃』一下再回來。」一名桃園兒童安置機構負責人無奈抱怨。一例一休上路將近半年,在各個行業產生不少衝擊,必須24小時提供照護的安置機構更是狀況連連,發生生輔員必須被迫「離家」的離譜現象。

生輔員被迫離「家」到外頭溜搭

其實在不少兒少安置機構中,生活輔導員或老師就像是親人、父母般的存在,每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陪伴他們成長。換句話說,兒少安置機構雖然是生輔員或社工師的工作場所,但也等同於他們的「家」。除了工作性質和工作場所較為特殊以外,因為有些兒少安置機構設置的地方都較偏遠,若是強硬要求生輔員離開工作崗位,也造成很大的不方便。

然而,一例一休上路後,政府要求生輔員每6天必須離「家」1天、每工作11個小時要離「家」1個小時,勞工局也三番兩頭來稽查要他們千萬別違法,沒事只好去火車站附近坐坐,時間到了再回家,排班和生活變得麻煩,「更嚴重的是孩子到底要怎麼辦?」

像這樣的兒少安置機構,全台各縣市含公、私立大約有110間,若再包含照顧老人的社會服務團體就更多。面對勞基法和工作環境的差異,勞動部勞動基準諮詢委員會上周曾討論是否將社福團體和社會福利基金會納入四周變形工時,但全案遭反對因而卡關。

台北市社工職業工會理事長沈曜逸表示,社福機構會有人力排班、調度困難的問題,必須回歸到社工人力是否不足,而社工人力不足又必須回頭檢視整體勞動條件對社工到底友不友善,「我們的熱血和愛心不該被濫用。」

資方和勞方也被迫弱弱相殘

沈曜逸指出,社工長期以來面臨高工時、低薪資的工作環境,若再將社工列入四周變形工時裡,豈不是讓社工的工時限制從法規裡解套,工作條件變得更加嚴苛。一例一休上路後,雖然這些結構性的問題並沒有實質改善,「但至少讓社工變得更加重視自己的勞動權益。」

事實上,一例一休施行後,社福機構和社福基層人員的反應一直天差地遠,「資方」一再反應由於有時候周六日會舉行活動,因此出現人力調度的困難。但「勞方」認為目前兩周變形工時制度已經可以解決大部分的問題,不希望未來出現連上24天班的狀況。

沈曜逸表示,其實台灣社福資源不足,不管是「資方」或是「勞方」在社會上都是屬於弱勢的一方,機構本身並不好過,而社工人員更是缺乏保障,雙方在此議題上爭論不休等於是弱弱相殘,雙方明顯都沒有好處,只是一例一休一刀切的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的矛盾更加凸顯,不只著眼於工時問題,政府應該更全面的檢討各項社福政策的資源分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