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陸權思想到海權民主國 安倍晉三的海洋大戰略 不只改造日本 更會改變亞洲

書摘

「台灣有事等同於日本有事,更是日美同盟有事」是安倍晉三發表於2021年的宣言,更是安倍大戰略的最佳注解。

安倍晉三不只明確表達美日同盟捍衛台灣安全的立場,更凸顯了維護台海和平不再只是美國的義務,也成為日本的國家利益所在。面對中國稱霸的野心,台灣及日本透過安倍大戰略的連結,已經形成新的命運共同體。

為此,《安倍晉三大戰略【安倍晉三的海洋民主國大聯盟,如何防堵中國崛起、鞏固自由開放的印太秩序!】》台灣版,收錄賴怡忠、李世暉、郭育仁、矢板明夫四位學者及媒體人的文章,從台灣角度對安倍大戰略進行在地的回應及反思,以饗讀者。

本文作者為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

安倍在國家找不到方向之際登場

安倍登場前的日本,正處於失落的時代。經濟泡沫化之前的日本,因其位在東西對立的最前線這一重要戰略地位,儘管不能發展軍備,但因為美國希望日本可以撐住最前線,因此提供給日本大量援助與機會,因此日本在蘇美冷戰期間賺得盆滿缽滿。

然而隨著蘇聯的解體,國際大環境開始變化,進入了後冷戰的全球化時代,這時代最大的改變就是中國的崛起跟日本的沒落。隨著中國不再是敵人,而日本的戰略地位因此消失。冷戰過後的十年,日本幾乎什麼事也沒辦法進行,被稱為失落的十年、接著是失落的二十年,這時安倍出現了。

安倍要面對的問題,一個是日本失去了經濟發展的模式,除了找不到支撐日本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日本的不景氣是結構性的問題,日本國內的少子化和高齡化,導致無法透過減稅、刺激消費來提振經濟。但安倍面對的更重要問題是中國崛起的威脅,以及作為中國馬前卒的北韓不斷發導彈跟核試驗來威脅日本。正是在這種內憂外患,國家找不到方向的時候,安倍登場了。

安倍時代的日本戰略轉向

在經濟方面,大家都知道安倍的「三隻箭」的經濟政策,成功振興了日本的經濟不景氣。但我認為安倍更關鍵任務,是成功推動了日本國家戰略的大轉向。

在二戰後,蘇聯是日本主要的敵人,而中國是拉攏的對象。美國出自結束冷戰的戰略目的也希望日本協助中國,把中國變成盟友,幫助中國推動改革開放的大方向。中間過程中即便發生了天安門事件,日本還是給中國支援。這正如一個日本外交官所說的:「日本好像在幫助一個窮孩子,讓他越長越大,最後變成了怪獸級的巨無霸,這時的日本還要不要繼續幫助他?」

日本協助中國的本意,還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中國是日本文化上的老師;另外一個是日本曾經侵略過中國,因此懷抱著對中國的贖罪感。這兩點始終壓著日本,以至於中國再怎麼欺負日本,日本也一直忍讓。而安倍成功地改變了日本對中國的這種態度,他認為日本可以離開中國所謂的溫情與文化舞台,也必須結束戰後七十多年來日本不斷向中國道歉這個政治行為。安倍在2015年,也就是在戰後七十周年時發表講話:「這是日本最後一次道歉,不能讓我們的子孫這樣一直道歉下去。從此以後,中國不應該再拿日本歷史問題指責日本,也不該再強調我就是日本人文化上的老師。」

因此,從安倍開始,日本的戰略假想敵,從北方(蘇聯)正式轉成西方(中國)。而安倍之後的日本首相,不管是菅義偉,還是岸田文雄,都延續了安倍的對政策,從而和安倍之前的日本首相完全不一樣,這就是安倍戰略對日本產生的劃時代轉變。

另外,過去的日本在美中關係中往往扮演第三邊的角色、並在中美關係間取得平衡,如同加藤紘一常說的:「中日美三邊關係是正三角關係」。而從安倍開始,他選擇站在美國這一邊並完全取得美國的信任,日美關係甚至超越英美關係,升日本的國際戰略地位也因此得到提升。

此外,由於美國的支持,安倍更能順利推動國內的改革,比如重新詮釋憲法九條。過去日本無法改革憲法的最大阻力來自美國,因為美國憂慮日本重演軍國主義的歷史,但現在的美國,無論是川普、拜登都希望日本重整軍備,承擔起亞州的區域安全與和平,因此反而是美國催促日本重整軍備。這雖是國際局勢的改變,更是安倍本人的戰略思維所推動的結果。

回顧2020年,如果東京奧運舉辦成功,將是日本從災後重建,重返世界大國舞台的宣言,可惜受到全球疫情與他個人健康因素的影響,安倍未能見證這一刻。現在的安倍雖然已卸任首相一職,但仍然為自己的政治信念積極奔走,因此不是他政治生涯的結束,而是一個新開始。安倍領導下的日本,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倡議「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框架,建立CPTPP、Quad等跨國組織,深深影響亞洲乃至於世界格局。美國總統拜登與其他十三個國家選擇在東京簽署IPEF(印太經濟框架),由此可見安倍大戰略的實質影響。

安倍可以說是戰後日本最有影響力的首相,他的思想獲得日本國民的普遍認同,引導了日本新的國家發展方向。這就像是司馬遼太郎說的「坂上之雲」(山坡上的雲)。安倍爬上山坡,找到了這朵雲,找到了讓日本前進的理想。安倍不僅成功改變了日本,更影響了整個亞洲的未來。

從坐在船上的陸權思想到海權民主國

本書作者葛林認為,日本歷史上有陸權跟海權的爭論。從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就有海權思想的萌芽,但在1905年日俄戰爭以後,陸權思想逐漸占了上風,因此才衍生出侵略滿洲及中國的插曲。安倍的戰略轉型,則是推動日本回到明治時代海權思想的原則。我不太同意這個結論,我認為安倍才是日本海權戰略的原點。

近代世界的國家戰略可以概括為兩種:海權或陸權國家。陸權國家依賴對外擴張、征服領土、掠奪資源跟勞動力來壯大自己,例如俄羅斯跟中國都是陸權國家。而海權國家依賴貿易發展、各取所需來獲取優勢。換句話說,陸權國家必須依賴征服以獲取國家的絕對權威;而海權國家只要能維持公平貿易不受阻礙,沒有其他限制。因此海權國家在國際關係上的發展,往往比陸權國家更具優勢,例如英國、美國。

日本雖然是海島國家,但是土地面積足夠大,陸權思維也一直很強大。比如日本戰國時代,各大名(軍閥)相互競爭的方式,展現的就是陸權國家的思維:打贏了你,你的土地、女人、資源就都是我的。接著持續二百六十多年的江戶時代是海禁時代,絕大多數的日本人沒有出過海,都生活在陸地上。明治維新以後,日本雖然坐上了西洋的蒸汽船,但依然是個坐在船上的陸權國家,對樺太島、台灣等地進行擴張,跟其他陸權國家沒有什麼區別。

二戰後,陸權性質的軍國主義失敗,日本在美日安保體系的保護下成為一個以經濟發展為主導的國家,缺乏戰略的主動性。因此,安倍的構想不只要拋棄軍國主義等舊的陸權思想,更要想推動日本以海權國家的姿態,重新出現在國際舞台上,讓日本成為引領亞洲的海洋民主國。所以,安倍的海洋大戰略沒有對外擴張的領土野心,而是像美國一樣,防止陸權國家因為追求擴張而開啟妨礙國際貿易的戰爭。這個思路與過去日本的陸權思想截然不同。

雖然,我無法預見日本未來會不會再度成為一個陸權國家,因為日本人的思想並沒有全部改變,國內仍有根深蒂固的陸權思想,例如俄羅斯攻打烏克蘭,日本馬上有人想趁機要回北方領土,把庫頁島、千島群島要回來,說明這種領土擴張的思想依舊存在日本人心中。可以預期,傳統的陸權思想與安倍的海權思想,將成為日本國相互競爭的兩種主流戰略思想。

安倍對中國的強硬政策

在安倍的帶領下,日本以追求公平貿易的海權原則重返國際舞台,首先就必須面對中國的外交難題。比如在2012年底,剛就任第二任首相的安倍,首先面臨的難題便是釣魚台(日本稱「尖閣諸島」)國有化而引爆中國的反日情緒。同樣剛就任中國國家主席的習近平,更要求日本恢復釣魚台國有化之前的狀態,並要求安倍不可參拜靖國神社,否則兩國將無法重啟談判。

在這段期間,儘管中國用盡各種方式對日本施壓,然而在安倍絕不妥協的強硬政策下,最後中國只好讓步,只要日本承認釣魚島是爭議性領土即可。但是安倍依然拒絕接受這種文字遊戲,捍衛日本固有的經濟海域。這導致了安倍與習近平僵持三年始終沒有會面,直到2014年底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在北京召開,習近平才不得不接見安倍。這是戰後日本第一次面對中國威脅仍堅持自己的主張。

安倍的堅持是日本外交史上非常大的突破。我認為這不是他故意對中國強硬,而是堅持自己的主張。後來中國想盡辦法批評安倍,把他描繪為希特勒、軍國主義分子,試圖降低安倍影響力,但除此之外也沒有其他辦法。在中國的外交慣例上,中國國家主席任期的最後一年要去日本訪問,但是到現在十年過去,習近平也沒有訪問過日本,中國也無法締結中日之間的第五個外交文件。

安倍對中戰略的成功之處,是把自己跟美國和印太整個大結構綁在一起,從而使得中國的任何外交小動作都無法發揮作用。「不惜交惡也要堅持戰略原則」,安倍解除了過去中國施加給日本的頭銬腳鐐,之後的日本突破贖罪感的心理後,變得海闊天空、不再束手束腳。安倍成功改變了作為戰敗國的日本長久以來國際地位低落的處境。

為什麼安倍作為一個政治人物,能具備這樣果決地承擔決策與各種爭議的特質?我認為跟他外公岸信介的個性有關。1960年代,岸信介不顧眾人反對,強行通過《日美安保條約》並獲得最後的勝利。安倍的性格或多或少跟家庭教育有關。也因此安倍能帶領日本突破外交困境,建構新型態的國際組織架構,影響整個亞洲局勢。

台灣在安倍大戰略中扮演的角色

安倍在中國崛起的威脅下,從2017年開始,努力促成Quad(四方安全談話)以圍堵中國的擴張。而中國的擴張就是台灣的危機。因為中國侵略其他國家有國際法的問題,但台灣的國際地位模糊,若中國以國內法的名義侵略台灣,外國難以插手,為了讓中國打消侵略台灣的念頭,亞洲的民主勢力便需要保持軍事上的絕對優勢。

現在的美國雖然在亞洲保有中國的軍事優勢,但再過十年、二十年,美國的優勢未必能繼續維持。因此,日本在美國的支持下得以改革憲法,脫離戰後體制並增強軍事實力。但是,光靠日本的力量是不足以有效維持地區安全的,所以還需要聯合印度跟澳大利亞,才能保持對中國的絕對軍事優勢。所以安倍構思的Quad,可以說就是為了保護台灣所設置的。

安倍認識到今天的日本位於新冷戰架構中的最前線,但是台灣的位置則是比日本還要更前面;日本若是烏克蘭,則台灣是克里米亞,所以安倍當然要挺台灣。台灣淪陷了,日本不只直接淪為衝突的最前線,而且作為國家命脈的海運航線也會被中國切斷,因此可以說台灣與日本有著唇亡齒寒的關係。因此安倍希望日本要全力支持台灣,更在2021年底明確地喊出:「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日本出於國家戰略的需要,會全力支持台灣。」

另外,安倍大戰略中最為強調的部分,乃是台灣與日本都擁有自由民主的最核心價值。因此,安倍在日本繼續推動台灣加入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提供台灣疫苗等等,除了基於日台之間的友誼,更是不希望讓台灣因為內部政治動盪而導致混亂。我認為影響台灣的國際力量,百分之七十來自美國,百分之二十是日本,其它占百分之十,換句話說台灣只要有日、美支持,就能決定自己的未來。然而,台灣獲得日本及美國支持的前提,是台灣不主動挑事,否則日、美就被台灣綁架。雖然歷來的台灣總統,都沒有辦法做到讓日本或美國百分百信任,不過今天的蔡英文總統在這方面就處理得很好,一方面堅持台灣主權、不接受九二共識、不與中國玩文字遊戲;另一方面也不主動挑起兩岸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