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苑綺癌細胞擴散到肺部》醫:腸癌3期正規開刀加化療 治癒機率僅剩50%

醫療保健

資深藝人余天日前傳出中風住院觀察中,女兒余苑綺近日傳出癌細胞又擴散到肺部、肺部只剩一個葉片,弟弟余祥銓證實姊姊已無法再化療了,「要等體力恢復,醫生說她營養不夠」,目前余苑綺已回家中休養。

今年39歲的余苑綺,在2014年罹患直腸癌3期,至今歷經近70次化療,但傳出她的身體對化療反應不佳、出現抗藥性,因此改為接受最新放射療程,雖療程也會噁心想吐,但她仍希望能好好活下去。

在台灣,大腸直腸癌發生與死亡人數逐年增加,依據108年癌登資料統計顯示,平均每30分22秒就有1人被診斷為大腸直腸癌;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大腸癌已蟬聯14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每年大約6千多人因大腸癌喪命。

不過余苑綺愛吃蔬果、不菸不酒,過去也有運動習慣,為何年紀輕輕就罹癌?

(延伸閱讀:心衰竭未就醫5年內恐喪命》如何早期發現?醫:出現「3明顯症狀」就應至心臟科檢查 )

腸癌3期正規開刀加化療,治癒機率僅剩50%

前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內視鏡室及超音波室主任、成美腸胃專科診所院長陳炳諴,接受《信傳媒》電訪時表示,大腸直腸癌第3期正規開刀加化療,被治癒的機率大概只有50%。

陳炳諴表示,如果做大腸鏡把息肉切除掉,得到大腸癌的比例就會下降,「現在治療大腸癌的方式也非常多種,如果能在早期處理掉是最好的,一旦是早期癌或是癌前病變把它切除,基本上良性就不太會有轉移的問題。到第2期又要開刀又要化療,治癒率大約是78-80%,第3期的話5年存活率大概只剩下50%左右。」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也強調,大腸癌如果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其實是治癒率很高的一種癌症。

梁程超舉例,一名28歲女性近日來做無痛腸胃內視鏡檢查,「大腸內視鏡檢查過程中,意外發現大小約1.3公分的腺瘤性瘜肉(癌化風險高),檢查同時也一併做好切除,為她除去了大腸癌發生的可能。」

他進一步說明,大腸癌是發生在大腸的惡性腫瘤,「常發生在大腸中的結腸或直腸中,其中高達9成都是由腺瘤性瘜肉所發展而成,而這個發展階段大約需要5-10年,只要能夠在癌症發生前及時將瘜肉切除,遠離大腸癌一點都不難。」另外,大腸癌的好發年齡大多在50歲以上族群,但大腸癌年輕化也逐年有增加趨勢,年輕人也不能輕忽。

50-74歲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一定要做

針對這名28歲女性案例,後續經了解個案本身並無肥胖、抽菸、飲酒、偏愛高脂飲食或愛吃紅肉的危險因子,「不過她的父親近期卻發現已罹患大腸癌,別忘了大腸癌還有『家族遺傳』的危險因子。」梁程超指出。

大腸直腸癌已蟬聯14年國內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之冠 ,每年約有1.7萬人被診斷為大腸癌,為維護國人健康,國健署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透過定期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異常、早期接受治療,阻斷癌症的發生或惡化。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院長楊純豪表示,這2年臨床門診發現,早期新確診個案數明顯減少,「確診人數若突然下降很明顯是因疫情影響,推測未來幾年晚期確診的患者比例,恐因篩檢人數下降而些微上升。此外,據臨床門診觀察,粗估有高達2成的患者因疫情延誤治療,導致病情惡化。」

醫師提醒,大腸癌年輕化也逐年有增加趨勢,年輕人也不能輕忽。(圖片來源/mapo@photoAC)

依照目前健保規範,腸癌若於第一線治療使用抗血管生長因子標靶藥物,至第三線治療可接力使用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患者可透過「接力治療」使用到最多線健保標靶藥物,有助於延長整體存活期。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癌關懷協會理事長、北榮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慶說明,大腸直腸癌主要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造成,若能早期發現並予以切除,即可減少癌症的發生。

腸癌三大「自覺症狀」,出現應立即就醫檢查

不過大腸直腸癌罹患初期通常無明顯症狀,大腸直腸癌關懷協會依臨床患者就醫時最常見的症狀,統整出腸癌三大「自覺症狀」:

1. 腹脹腹痛

2. 血便中帶有黏液便

3. 明顯排便習慣改變(一子腹瀉、一下子便秘)

大腸直腸癌關懷協會依臨床患者就醫時最常見的症狀,統整出腸癌三大「自覺症狀」。(圖片來源/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

民眾若出現以上這些症狀應提高警覺,立即就醫檢查。協會也提醒,若出現其他如大便變細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也是大腸直腸癌的高風險症狀。

梁程超也呼籲民眾,雖目前政府有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但若家中有大腸癌家族史者記得主動為自己安排大腸內視鏡檢查,一等親有大腸直腸癌病史、年逾40歲則建議做第一次全段大腸鏡檢查,或可依照家族確診平均年齡提早10年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