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大挫敗!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波羅的海3國全面告退17+1 下一個可能是捷克

國際

繼立陶宛之後,拉脫維亞、愛沙尼亞11日宣布退出「中國—中東歐合作」(China-CEEC),該機制從最初的17+1縮水為14+1。

「早在立陶宛退出之前,中國的17+1就已顯得多餘累贅、引起分化」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在推特表示「應以歐盟27+1取代14+1」,即歐盟應提出統一的中國政策。

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相繼說拜拜

《路透社》報導,拉脫維亞外交部聲明,當前國際環境下參與「中國—中東歐合作」,「不再與我國戰略目標相符,有鑑於我國外交和貿易政策的優先議題,決定退出合作」。

愛沙尼亞也發出類似聲明,並補充該國自2021年2月舉行的北京峰會之後,就沒再出席相關會議。拉脫維亞、愛沙尼亞表示會繼續致力和中國維持「有建設性且務實的關係」,同時尊重以秩序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和人權等價值。

美國政治雜誌《Politico》透露,其實這幾個月來,兩國官員私底下已對退出合作機制提出示警。儘管他們不希望像立陶宛那樣高度對抗中國,愛沙尼亞前外長賴薩陸(Urmas Reinsalu)7月18日回鍋擔任外長後,兩國仍相偕離開。賴薩陸早在2021年2月就公開呼籲退出。

立陶宛2021年開出退群第一槍, 17+1變成16+1,此後他與中國關係相當惡劣。事實上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宣布退出之際,立陶宛交通部部長正率團訪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彬11日批評該國「背信棄義」。

北京4月派特使赴歐「搏感情」失敗

中國因美國國會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對台灣展開多重報復,並繼續和俄羅斯維持友好關係,招致西方國家批評。

波羅的海國家尤其顧忌中俄夥伴關係,拉脫維亞國會11日宣布俄羅斯為「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同日愛沙尼亞宣布停止對俄羅斯公民核發簽證。

「中國—中東歐合作」目前有9個歐盟國家、5個非歐盟國家,而歐盟本身是該機制的觀察國。然而該機制不僅未達預期投資合作目標,高層對話效果也因疫情而大打折扣,合作形同陷入停擺狀態。

為了修補和中東歐國家的關係,中國特別代表霍玉珍4月訪問中東歐8國,希望達到「損害控制」。當時歐洲學者就「看衰」霍玉珍此行效果,如今事實證明中國並未補上在該區域的外交破洞。

中國信用破產,捷克不排除退出合作

波羅的海3國至今已全數退出「中國—中東歐合作」,而下一個最可能抽身的國家是捷克。

捷克外交部長利帕夫斯基(Jan Lipavsky)11日告訴捷克《尊重》(Respekt)週刊,「中國—中東歐合作」的「零效益」已是眾所周知,該機制沒有效率又失衡,讓人相當失望。

5月捷克國會呼籲退出該合作後不久,利帕夫斯基公開表示儘管已經過了10年,中國承諾的大量投資和雙邊互惠貿易並未實現,當局希望修正其與中國的關係,包括「中國—中東歐合作」,且不排除任何可能選項。

2021年捷克國會大選,中右反對派政治聯盟擊敗親中、俄執政黨,新政府矢言鞏固和其他民主國家的關係,包括台灣,並重新審視其中國政策。友台派參議院議長維特齊(Miloš Vystrčil)、布拉格市長賀瑞普(Zdeněk Hřib)都屬於此執政聯盟。

(更多相關新聞:捷克國會大選》二戰以來首次!共產黨被逐出國會 友台派議長、布拉格市長所屬聯盟險勝

捷克可能會等到2023年再退群

不過,當被問及捷克短期內是否會跟進退出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利帕夫斯基沒有正面回應。

利帕夫斯基表示他們必須考量當前國內政治,還有國際地緣政治環境,但也強調即便捷克沒有與盟國同時做出決定,不代表他們反對盟國的觀點,或者他們對中國的看法有所改變。

利帕夫斯基肯定中國是「系統性對手」,試圖為國際現狀帶來不可接受的變化,重申捷克當局正在盤點其對中政策,包括「中國—中東歐合作」。

《尊重》解讀,捷克總理費亞拉(Petr Fiala)目前按兵不動,是為了不要和總統齊曼(Milos Zeman)發生衝突,齊曼和前總理巴比斯(Andrej Babis)都是該國知名親中政治人物。

《尊重》指出,費亞拉政府或許會等到明(2023)年齊曼卸任,再退出「中國—中東歐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