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戰+認知作戰》如果散佈假消息能嚇阻中國攻台 民主國家應該說謊嗎?

國安議題

今日西方民主、中俄專制兩大陣營愈來愈壁壘分明,資訊戰下中俄以假資訊、「大外宣」影響國際社會和他國輿論,西方國家則希望與這種策略劃清界線,致力查核事實、標榜「真相必勝」。

然而,隨著競爭和衝突迅速升溫,國際現勢進入位於戰爭與和平之間的「灰色地帶」(grey zone),有學者提出一個艱難,可能也有點令人尷尬的問題:自由民主國家「可以」甚至「應該」說謊嗎?尤有甚者,如果散布假消息能有效嚇阻中國侵略台灣,西方是否該採取這種策略?

民主和假資訊不相容?

「即使是非戰爭時期,扭曲事實有時仍是必要而且合理的嗎?」澳洲智庫「羅伊國際政策研究院」(Lowy Institute)安全暨規則基礎秩序計畫主任史考特(Ben Scott)撰文表示。

各政治學家從柏拉圖(Plato)、馬基維利(Niccolo Machiavelli)、施特勞斯(Leo Strauss)到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都同意謊言是一種進行政治操作的正當工具,然而其現代同行有不同的看法。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HU)戰略及網路安全教授李德(Thomas Rid)是研究資訊戰的專家,他認為對自由民主國家而言,無論接收、輸出假資訊都會侵蝕民主制度,因此「同時兼擅民主運作和散播假資訊是不可能的」。

倫敦大學學院(UCL)政治學家貝拉米(Richard Bellamy)也在其文章〈謊言、欺騙和民主〉(Lies, Deception and Democracy)指出,無論對內或對外,民主國家的領導階層都比想像中來得誠實,因為這符合他們的實質和道德利益──至少和平時期是如此。

介於戰爭與和平之間的「灰色地帶」

戰爭總是伴隨各種謊言和欺敵行為,史考特指出,烏克蘭在俄烏戰爭的資訊十分成功,但如果其百分之百完全符合實情,那才讓人驚訝。

戰時為擊敗敵人說謊,受到社會廣泛肯定。這點清楚反映在大眾娛樂媒體上,例如2022年電影《死間行動》(Operation Mincemeat)是描述二戰時英國用假屍體使納粹德國誤判盟軍進攻方向,而中港電影《投名狀》那句「兵不厭詐,這是戰爭!」也成為至今仍常被引用的名言。

那麼,史考特表示,自由民主國家「打仗時可以說謊,但和平時期絕對不可說謊」或許是大家普遍能接受的標準,但如果是在「灰色地帶」呢?從資訊戰、經濟戰到軍事化南海,中國便採取各種非傳統、非常規灰色戰略壓迫台灣和鄰國。

史考特同意,自由民主國家在非戰爭時期應該抵抗散播假資訊的誘惑,然而今日美中陣營雖然沒有開戰,競爭卻愈趨激烈,西方很可能會陷入「散播假資訊的好處遠高於成本」的兩難處境──例如,如果散播假訊息或暗地誇大事實,能阻止中國攻打台灣或佔領南海呢?

親西方社群媒體帳戶也被臉書、推特刪除

隨著國家主導的資訊戰規模和強度上升,許多人建議西方重拾這項「黑暗兵法」。

社群媒體分析公司Graphika和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一份報告指出,臉書和推特最近停權了多個美國帳戶,理由是它們「在國際政治事務上,試圖暗中以『支持西方』觀點影響中東和亞洲用戶,包括俄烏戰爭」。

這顯示西方並非沒有自己的外宣系統,不過缺乏協調統一戰略,系統化程度和規模上可能也不如中俄。李德也曾指有別於普遍迷思,早在冷戰時期,美國的資訊戰規模和效果其實就非常有限。

前美國國防部長、中央情報局局長(CIA)蓋茨(Robert Gates)2020年受訪時曾說,俄羅斯以複雜的駭客活動、散播假資訊介入美國總統大選和英國脫歐,而美國「擁有相同的技術,唯缺乏應用它們的策略」。

西方陣營缺乏一致的資訊戰戰略

自由民主國家面對資訊戰,應該把自己限制在說真話、公開外交和透明倡議,或者有時扭曲事實是必要甚至合理之舉?

史考特坦承,這個問題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然而隨著中國在實體和資訊空間都變得愈來愈專斷獨行,卻是西方國家勢必得思考的問題。否則,缺乏整體戰略指引,屆時純以戰術需求和官僚命令推動,恐難以應對中俄一波波資訊挑戰。

史考特確實提出一個艱難的問題,而當我們必須開始考慮它時,或許也反映我們已經進入一個更嚴峻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