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後又發燒3天以上且合併「6症狀」...醫:當心是兒童MIS-C

新冠肺炎

小冠是一個活潑健康的11歲男孩,平常沒有任何的慢性疾病,今年5月底Omicron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都還來不及接種兒童疫苗,就全家一起確診,發燒2天後,病況好轉,又回復到以往活蹦亂跳的狀態,但是一個月後的傍晚,小冠突然又開始高燒到39度,吃了診所開的症狀藥,卻還是反覆發燒,在家也吐了3、4次,精神跟活動力大幅下降,家人決定帶到醫院就醫。

看診時,醫師發現小冠的右頸有一顆腫起來的淋巴結,雙眼佈滿血絲,身上也有許多紅疹,加上先前曾經確診的病史,高度懷疑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於是收治入院,以免疫球蛋白及類固醇治療。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顏培如提醒,家中兒童若是感染過新冠肺炎,6週內如果又有不明發燒須特別小心謹慎,注意是否有可能為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

國際間其實早在2020年四月就有陸續觀察到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的個案,詳細成因以及為何只發生在孩童,醫學界仍在努力的了解中,目前推測,這是一種感染新冠病毒後的免疫系統過度反應,造成身體多器官的損傷,嚴重時可能造成心肌功能受損,包括心包膜炎、瓣膜炎或冠狀動脈異常,甚至孩童會低血壓或休克。最常發生在感染後2-6周,年齡0-19歲的小孩。

顏培如表示,MIS-C個案症狀其實類似醫學界較為熟悉的川崎氏症(Kawasaki disease),也會出現發燒、淋巴結腫大、皮疹、手腳紅腫、口腔黏膜發紅,但是MIS-C個案會出現在年齡較大的小孩(0-19歲),而川崎氏症一般只在5歲以下的孩童常見,另外,MIS-C個案也相比於川崎氏症患者容易表現出腸胃道症狀及休克情形。

顏培如特別叮嚀,如果您的孩子在確診後又發燒3天以上,且出現以下症狀:出疹、眼睛紅、腹瀉、嘔吐、腹痛、頭暈,請盡速就醫評估。

根據指揮中心7月31日公布的資料,今年1月開始,全台已累計了4,532,657例的本土案例,其中,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40例,有74例為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這些MIS-C的個案,在4、5月的大流行過後,從6月初開始陸續增加中,因此家長不可不慎。

若就醫後,醫師診斷懷疑為MIS-C,通常會建議住院,做抽血檢查以及心臟超音波,治療部分則會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判斷,評估需要給予哪些藥物(包含類固醇、免疫球蛋白、免疫製劑…等),也會建議MIS-C的病人若無特殊禁忌症,需使用抗血小板製劑(如:阿斯匹靈)至少4週,再依醫師評估停藥。根據統計,只要及時就醫,大部分的孩童預後良好,出院後建議於門診持續追蹤心臟功能。

顏培如建議,若要預防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其實最好方法就是避免確診,勤洗手、戴口罩、減少群聚。台灣兒科醫學會也發過聲明,鼓勵孩童盡早施打新冠疫苗,研究顯示,只要打過一劑疫苗,就可以有效降低得到MIS-C的機率,保護我們的孩童。

原文作者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 顏培如 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