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修復就是組合所有不同 1 ╳ 1 公分的結果。」——蔡舜任藝術修復工事

地方藝文

發行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撰文:李明璁、賴茵琦

攝影:李明璁、TSJ Art Restoration、吳秉澤

企劃製作:探照文化有限公司

一個古蹟修復的工作場所長什麼樣子?應該是古色古香,堆放很多木造或石板之類的材料、以及各種器材和工具吧!在前往蔡舜任 TSJ藝術修復工作室的路上,坦白說我們預想的便是這般空間氛圍。完全沒想到,抵達位於這棟老公寓一樓,庭院滿是綠色植栽的秘密基地,當TSJ 團隊說「歡迎光臨」的開門瞬間,我們忍不住驚呼出來:

「這是什麼高科技實驗室吧!」

也不是,乾淨俐落的長桌上,端正放置的恰是一片修復中的廟宇古門。門神目光炯炯、氣場非凡(儘管像是暫時休息躺著)地看著我們。而在祂的頂頭上方,則是一排歐規的大型抽風管線,靠它才能將修復前清潔用溶劑所揮發的氣體徹底吸掉(必須保護團隊的健康才行)。

仔細端詳這片門神彩繪,因歲月而產生起甲剝離、罩漆黃化,與煙害、龜裂、掉色、發霉、蟲蛀等問題。修復的第一步就是要用可見光與不可見光(紅外線或紫外線)去檢視原畫的底稿(如墨線或鉛筆線),以及對彩繪層進行切片分析等各項科學「健檢」,加上各種事前研究功課。此便可逐層分析當時的繪畫技法與後來的受損狀況,也方能對症下藥,展開清潔、加固、填補、全色等修復工序。

如果工作室的一樓像實驗室,地下室則彷彿美術館的閱覽室。這裡有許多各國的藏書藏畫,是團隊蒐集資料的充電必要基地。當然也兼有休閒放鬆的機能,畢竟修復師們在工作中的極度專注,宛如進行醫療手術般的壓力,必須有個轉換心情的喘息空間才行。

話說做手術竟然不是譬喻,修復師真的是以醫療用手術刀,一點一滴地謹慎刮除門板上的髒污或老化物質,甚至不同部位就要調整刮刀角度和力道。「每件作品的修復,都是不同的解題過程。你必須就每個 1 ╳ 1 公分不斷測試,藝術修復就是組合所有不同 1 ╳ 1 公分的結果。」蔡舜任充滿讚許眼神地看著正在作業的同事。

不過手術刀太過銳利,一不小心打滑割傷(或傷到門就更慘了),手指得貼上膠帶防護才行。由於手術刀必須一直處於最佳狀態,所以消耗量極大。蔡舜任從收納室拿出一整盒汰換的刀片,笑說「不誇張,整個臺南的手術刀都快被我們工作室搜刮來了」。

在修復師精細操刀示範下,我們驚呼「凡刮過必重現原色」。但當然這還只是修復的開端,補色工程的艱難有過之而無不及。首先,必須找到相容性高、不致破壞到原作的顏料,光是這個專業判斷就涉及科學(材料的物質性)與藝術(色彩的美學性)之雙重造詣。蔡舜任從東海大學美術系到威尼斯留學,擁有在義大利、美國與荷蘭的油畫修復資歷,扎實豐富的經驗值,現在都在門神修復派上用場。

其實不只舜任,每位團隊成員都像身懷絕技的武林高手,而且擁有一股專注靜定的氣場。他們彷彿都有一本珍貴的經驗秘笈,比如知道巨大門片上方的狀況通常比下方好,因為下方較多人經過容易弄髒,但也方便清潔(結果清潔劑會下沉,且擦拭反易受潮)。「古物愈認真清潔,損壞可能愈嚴重。」蔡舜任為我們上了反常識的有趣一課。

今年是蔡舜任返臺的第十年,相應於他在歐美參與修復昂貴的油畫,現在他也把門神當成臺灣足以傲視全球的特殊藝術。「古蹟修復其實就是藝術修復」,他說既然歐洲教堂裡的宗教物品都可以被供奉在美術館藝術化,臺南廟宇門神彩繪,尤其是兩大世家——潘春源、潘麗水父子、與陳玉峰、陳壽彝父子之大師絕美作品,肯定還有很大空間,值得我們好好修復大力推廣。

本文授權轉載自《美印臺南》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臺南市政府
承辦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