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最新研究:mRNA疫苗對人類自然免疫力帶來傷害?各界專家這樣看

新冠疫苗

日前,一篇發表在《科技新報》的文章「mRNA 疫苗爭議浮現,MIT:自然免疫系統失靈」引起不少討論。

文中提到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發現,「疫苗接種會嚴重損害 I 型干擾素信號,改變先天免疫系統運作,對人類健康產生多種不利影響。」文中指出,另一篇荷蘭研究也發現,疫苗可能會改變適應性免疫系統,減弱人類失去對抗疾病的最強武器。

文中引用的論文也提到,干擾素有I 型、II 型和 III 型3種主要類型, I 型干擾素是最重要的干擾素,可防止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在感染和癌症的早期反應中尤為重要;I 型干擾素信號傳導可阻止細胞週期發展,以抑制病毒和癌細胞的增殖。

報導的作者指出,麻省理工學院6月刊登在《食品和化學毒理學》一項研究發現,mRNA疫苗會破壞 I 型干擾素(IFN)訊號傳導。

究竟是否為真?專家學者又是怎麼看?

(延伸閱讀:915起限縮「清冠一號」公費對象引爭議 中醫師:盼929更多放寬 )

蘇益仁:實驗偏於體外研究,未能反應體內的反應

對此文章的看法,曾任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所長、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接受《信傳媒》訪問時指出,有幾點可供參考:

1. 兩個研究皆發表在不出名的雜誌,代表方法及結論未達標準。

2. 實驗偏於體外研究,未能反應體內的反應。

3. 任何病毒感染都會干擾第一型干擾素反應,雖會影響免疫力,但在急性期反而會抑制第二種病毒感染,此即著名的viral interference(病毒干擾)效應。

4. 任何研究報告一定要符合real world evidence(真實世界證據),目前全球已打了數十億劑mRNA疫苗,追蹤了近2年,並未發現免疫系統降低而引起其他感染上升的証據。

專家:可信的科學知識需更多驗證才能採用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接受《信傳媒》訪問時表示,他認為曾任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醫學院教授22年、擁有40年的醫學研究經驗的林慶順教授,其在網路上針對此議題的評論較正確。

林慶順提到,第一篇的作者是一個荷蘭的研究團隊,這篇論文是去年5月6日發表在預印本平台medRxiv,但直到今日還沒正式發表。第二篇論文的第一作者Stephanie Seneff是電腦科學博士,目前在麻省理工學院(MIT)的Computer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電腦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縮寫成CSAIL)擔任資深研究員。

林慶順表示,從Stephanie過去多篇研究發現,「從標題和文摘就可看出,它們都是用電腦程式來推演某一物質和某一疾病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它們的結論頂多也就只是『假說』。但很不幸的是,這些假說全都是與實際臨床證據相左。」

有學者也表示,「原則上,科學的初步發現,要有其他研究者能夠重現驗證,才會成為可接受的知識。可信的科學知識需要更多的驗證,才能夠採用,協助對未來的了解。」

「5或10年後會如何,沒有人能去預測」

詹長權也指出,根據MIT官方網站,「MIT的基礎生物科技研究對mRNA疫苗的開發貢獻良多,這才是MIT校方對mRNA疫苗的看法。」

MIT官網中一篇「mRNA疫苗的勝利取決於麻省理工學院數十年的基礎研究」的文章提到,「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麻省理工學院貢獻了更多的基礎知識,這些知識將使輝瑞和Moderna的Covid-19基於mRNA的疫苗成為全球成功的故事。」也提到可以將mRNA引入癌細胞中,以激活身體的免疫系統,從而攻擊身體任何部位的這種類型的細胞。

不過也有專家持保留態度表示,「我覺得mRNA疫苗對人類自然免疫力帶來傷害的確有可能,不過關於mRNA的影響還需更多研究佐證。」蘇益仁也認為,「到目前為止我只能説沒有可信的証據,但5或10年後會如何,沒有人能去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