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有12個特殊任務「辦公室」

政府人事

日前行政院新成立「洗錢防制辦公室」,風風光光的揭牌儀式讓人以為是個全新功能的單位,但明明管洗錢相關業務的很多,至少就有金管會、法務部,怎又一個新機關誕生?難道不怕「三個和尚沒水喝」?

回頭查看行政院組織架構,才發現這個全國最高行政機構裡真是「機關重重」,仔細一數,除了既有的處、會之外,居然有12個「辦公室」,負有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特殊任務。但這些辦公室在院本部組織架構上顯得突兀,有些更像是「違章建築」。

行政院「機關」重重,12個辦公室「各有身世」

一位行政院高階公務員表示,因為社會快速變遷,政府的組織架構早已應付不了改變的速度,過去行政院組織法的整併修改龜速進行,就是因為牽動龐大公務體系公務人員的升遷和調度,所以改了二十多年,在2012年也只改了一小部分,但新型態業務不斷增生,而使行政院不斷長出新的「辦公室」解決問題。

這種一開始以任務編組方式成立的辦公室,到後來因為問題經年累月繼續存在,任務也一直沒有消失,加上各部會調來的支援人力,因為原單位主管難打考績,加上只能借調4年,新借調來的又要重新熟悉業務,最後就演變成常設辦公室,導致行政院本部的組織愈來愈腫脹肥大。

目前,這種辦公室有12個之多,包括任務編組的「年金改革辦公室」、「能源減碳辦公室」、「經貿談判辦公室」、「洗錢防制辦公室」,以及編制內一級單位「國土安全辦公室」、「災害防救辦公室」,還有任務編組卻常設的「科技會報辦公室」、「食品安全辦公室」,另有「中部服務中心辦公室」、「南部服務中心辦公室」、「東部服務中心辦公室」、「雲嘉南服務中心辦公室」。之前更有「反恐辦公室」、「雲端辦公室」已經解散。

年改辦、經貿辦幫總統府跑腿

這麼多的辦公室,到底辦成了什麼事?不是說政府要瘦身減肥嗎,增加這麼多辦公室豈不愈減愈肥?

行政院秘書長陳美伶解釋,以「年金改革辦公室」來說,因為涉及行政院和考試院的跨院業務協調,為了更有效解決問題,所以把考試院的人也拉進來一起運作,由政委林萬億負責督導;「能源減碳辦公室」則因應能源轉型任務,有智庫、學界、電業等民間非公務員加入,由政委吳政忠、張景森共同召集;「經貿談判辦公室」的總談判代表是政委鄧振中,兩位副代表是外交部和經濟部的次長;至於「洗錢防制辦公室」,是因為台灣評鑑成績過低,為因應明年亞太防制洗錢組織新一輪評鑑,需要金管會和民間金融機構一起努力,有階段性需求,由政委林美珠督導。

只是,總統府內已設年金改革委員會,由副總統陳建仁擔任召集人,副召集人兼執行長是行政院政委林萬億,已處理跨院、跨界的各種討論,行政院的年金改革辦公室就是總統府的幕僚單位。經貿談判辦公室的情形也很類似,就是幫總統做事。

為政治目的成立4個地方辦公室

比較可議的是行政院中部、南部、東部,和雲嘉南四個聯合服務中心辦公室。台灣其實不算大,高鐵已讓台灣成為一日生活圈,而且公文E化後更是便捷。所以這4個辦公室是因為「政治」而非「行政」上的需求而設立,馬英九政府時代開了惡例,設了3個,但蔡英文政府居然沒有廢除,又加碼設了雲嘉南1個。雖然4辦主任都是由政委許璋瑤兼任,但多增加4位執行長和8位副執行長,可以酬庸、綁樁、培養政治人才,何樂不為?

民進黨地方人士說,這是地方諸侯的人才調節庫,也是政治實力的延伸,「南辦、東辦是陳菊的勢力範圍,雲嘉南辦看賴清德臉色,中辦是林佳龍的。」

但最奇特的是食安辦公室,2014年食安風暴之後,在沸騰的民怨下應立法院要求而設立,可是它和衛福部食藥署的功能、任務高度重疊,究竟食安辦和食藥署誰該聽誰的?食安辦掛牌後鮮少人知道它做了什麼,負責督導的政委林萬億、學界出身的主任許輔,想必也是很困擾。「食安是蔡總統政見的第一條,但食安辦真的疊床架屋,而且是民粹下的產物,又是常設性任務編組,有點麻煩!」行政院內人士很無奈表示。

「帕金森定律」造成組織麻痺的官場病

此外,科技會報辦公室是行政院組改沒有「一步到位」的遺緒,國科會雖升格為科技部,但很多科技相關業務還在經濟部手上,重疊交錯的部分在部會本位主義下難以分割,加上還有資策會、工研院的歸屬整併存廢問題未解,而讓這個辦公室變成常態性組織,整合兩邊的資源。

至於災害防救會報辦公室,在2000年莫拉克風災後成立,本為任務編組,在2012年組改後成為行政院內部常設性一級單位,由正副院長擔任正副召集人,政委吳宏謀督導,另設主任一名,目前由行政院副秘書長宋餘俠代理。另一個行政院編制內一級單位的辦公室是國土安全辦公室。

在行政管理學有個「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 」,就是指機關首長喜歡建立自己的「王國」,加上組織為回應外在環境變遷及需求,而逐漸增加員額,為容納更多人員就擴張組織部門、增加層級,最後導致組織虛大,產生許多不必要的冗員與固定成本,造成平均生產力下滑,是一種「官場病」,也是一種「組織麻痺症」。

或許行政院下琳瑯滿目的「辦公室」各有身世,但不調整組織法,卯起來設辦公室應急,恐怕也非明智之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