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高有什麼用?《被討厭的勇氣》作者、日本阿德勒之父對文憑主義的省思

書摘

編按:日本阿德勒心理學研究第一人,《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再次運用心理學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經典理論,透過與三位學生的對談,討論現代人從出社會、結婚、未來的人生規劃一路會遇到人生中的陌生問題,也為這些學校沒有教的事,提出嶄新的建議與方向,是對大人的最佳反擊,幫助每個人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並獲得追尋的勇氣與力量。這次他們討論的是,「讀完大學就會有更美好的未來等著你?」

岸見:我想問你個問題。你現在這份工作與你大學的專業相關嗎?

B:說起來有點尷尬,我現在的工作和我大學所學沒有直接的關聯。

岸見:這也沒什麼好尷尬,就是很正常的現象。

B:這件事其實讓我滿掙扎的,一直以來,師長耳提面命就是要好好讀書,考上好的學校然後好好學習,期待未來能發揮所長,但我的工作其實和我在學校學到的事物幾乎無關。

岸見:嗯,我能理解你的感受。的確這是很多人的經驗,所謂與專業相關的範疇到底有哪些? 反過來說,就算從事相關的領域的工作,也不見得工作內容完全都與專業相關。例如我曾開過一堂醫療倫理學的通識課,當時我教的是一年級的護理系學生,但學生缺乏臨床經驗,所以他們聽到理論就昏昏欲睡,只有聽到個案時才會打起精神當成聽故事一樣。

我發現了這個問題因此建議學校,希望把這門課改成大四的時候上,但校方馬上拒絕,告訴我學生四年級都在準備國考,根本不可能抽時間上生物倫理學這種與專業關聯度較低的通識課,但醫療倫理其實攸關護理師能不能好好照顧病人的關鍵,是很重要的學科。

因為考試會考

A:如果校方也覺得這堂課可有可無,那為什麼還請您開課?

岸見:因為考試會考。正如同我們現在採取的行動,有部分是為了符合某個規範而不得不做的事。即使是我在讀高中的時候,我上公民課時也和大多數同學一樣,都是假裝專心上課, 但私底下偷偷寫作業或準備要考試的科目,畢竟公民課與大學入學考試沒有關係。但我很喜歡跟思辨、宗教相關的內容,老師提到這類內容的時候,我總是聽得很入迷,我的好朋友也一樣,我們下課也會討論相關的題目。

後來我在選填大學志願時很苦惱,所以找他聊一聊,想聽聽看他有什麼建議,他當時的回答我到現在都還印象深刻:「我很清楚即使繼續升學,我也找不到我想要的答案,所以我決定不繼續升學了,我想到處走走,去尋找我人生的答案。」我聽完覺得非常驚訝,問他:「那你未來怎麼辦?」他說:「反正我現在一無所有,得到的都是賺到。」後來畢業之後我們就失去聯絡,偶爾會聽到他的消息,一開始聽說他去深山修行了,後來聽到他的消息是他在泰國當記者,不過很可惜他後來因病過世了。

選擇適合你的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C:不知道你朋友會不會後悔,如果當初選擇正常升學和求職,應該不會這麼早就離開人世了吧?

岸見:或許吧,但這是你的想法。對他來說可能有不同的追求。就我對他的了解,與其安安穩穩過完一生,他更傾向主動探索這個世界。所以他當初另闢蹊徑,的確充滿風險,後來客死異鄉,在其他人眼裡可能是個遺憾,但或許在他眼裡,我們只敢活在舒適圈裡不敢往外探索,反倒更令人同情,他努力讓生命的每一刻精彩充實,而渾渾噩噩的我們,偶然才會遇到怦然心動的一瞬。

這世界本來就沒有絕對的好壞,主流價值有主流的安全與無趣,非主流有非主流的新鮮和風險,選擇適合你的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最糟糕的,就是用自己的尺度來判斷別人,或是躲在他人的判斷背後,終其一生不知道自己該過怎麼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