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山產業跨域創新高峰論壇》林佳龍:台灣最缺人才 資金不缺但需要鬆綁

產業脈動

產業間的跨界交流,搭上供應鏈重整的國際佈局是當前產業發展全新趨勢,大肚山產業創新基金會今(3)日再次攜手DIGITIMES舉辦「第四屆大肚山產業跨域創新高峰論壇」,除邀請行政院長蘇貞昌與會,也由產官學研各領袖聚焦今年企業經營的三大關鍵課題:國際佈局、永續經營與智慧創新。

「跨界交流:國際佈局」議題中,大肚山產創基金會榮譽董事長林佳龍分享,從產業最適棲息地理論來看台灣競爭力。他認為,國家社會生存的最大關鍵,在於能否建立在一個穩定生態系統上,不論從醫學、物理學、生態學到經濟學等各領域,都會強調系統穩定的重要性,失去穩定系統,都必須承擔損失的後果。

從產業最適棲息地理論來看台灣競爭力

而產業群聚可視為產業生態系統的一種型態,也是台灣產業發展無法忽略的重要條件,不過林佳龍也提醒,台灣產業系統的穩定,恐怕將受到影響與挑戰。

林佳龍指出,近年來包括美中角力、俄烏戰爭甚至是兩岸之間,地緣政治風險相對過去30年更加升高,由於台灣最缺的是人才,資金雖然不缺但是卻需要鬆綁。台灣目前走到一個轉折點,但全世界也都一樣,以軟帶硬、創新服務都是趨勢。

產官學界熱烈參與大肚山產業跨域創新高峰論壇。(照片來源/大肚山產業基金會)

林佳龍表示,台灣供應鏈可能出現策略、行動以及能力以下三個差異,而面臨到重組與變動。其中策略差異主要在G2供應鏈等地緣政治的立場上,行動差異主要是在因應數位與零碳的挑戰,至於還有能力差異,則是因應國內五缺問題與對外布局。

林佳龍也談到南向政策的演進,從1990年代大膽西進VS.戒急用忍,鼓勵傳統產業投資東南亞;再到2016-2020年、新南向政策,面對美中貿易戰開始,台商南移,生產基地與市場腹地也逐漸移轉。2021年至今,則是數位新南向政策,面對全球產業鏈重組,以及美國印太戰略等,以服務為導向的數位轉型。

數位科技的進步將解決過去城鄉差距的不均衡發展

林佳龍認為,數位轉型與產業轉型下的產業棲息地,是跨地理區域與跨時間的模式,數位科技的進步將解決過去城鄉差距的不均衡發展,這將促進社會經濟結構轉型,同時也能逐步形成社會與經濟的均衡環境。

台數科集團董事長暨大肚山產創基金會執行長廖紫岑則談到,大肚山產創基金會共學、共創、共好的創新實踐精神。她表示,基金會成立後,有非常多創新的共學計畫,這幾年已經辦了接近20場論壇,也開了很多課程,基金會目前已經有300多位企業主,也進一步打造共學生態圈。

大肚山產創基金會把中部許多企業老闆精彩的創業故事拍成影片,在很流行的串流影音平台上播出,且主持人包括台達電、鴻海董事長等等,主要目的就是讓這些高科技企業主,能夠了解到中部地區中小型企業,轉型是需要高科技的。

大肚山產創基金會目前已經有300多位企業主,並打造共學生態圈

廖紫岑也強調,如今數位化轉型已經是國際產業趨勢,根據調查,全球中大型企業有97%將進行數位化,國內企業若不提升,台灣將有16%業者失去進入國際供應鏈機會。

WEF世界經濟論壇推估,至2030年,全球數位轉型將產生120兆美元產值、佔GDP30%,非常驚人。而目前台灣企業中,有16%不考慮數位化,29%未來考慮數位化,55%已經數位化;若是沒有跟上數位化潮流,未來可能會進入淘汰賽。

廖紫岑也搶先透露,大肚山產創基金會與研華共創新公司佳研智聯,將由研華董事長劉克振擔任負責人,預估年底時會發布,也期望共創的公司能走出海外。大肚山產業創新基金會扮演供應端與需求端銜接的平台,並以SI的形式整合產業,從共學一路走向共創,之後走向共好。

她舉例,大肚山基金會以媒體內容優勢促進企業連結交流,推動各項創新合作與商業機會,例如無人機、或電動車等,都在基金會企業成員裡面產生化學變化。最後,她也期許,台灣以往是最厲害的商人,希望未來也能成為很好的世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