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後如何增強免疫力?中醫師公開「7種白色食物」補氣潤燥還能減重

中醫養生

今年9月23日是24節氣中的「秋分」,秋分這天太陽直射赤道,日夜長短相同,之後太陽直射點南移,開始進入日短夜長的模式。

秋分過後,氣溫逐漸下降,人體陽氣也轉為向內收斂,出現陽氣減弱、陰氣增強的趨勢。而新冠疫情雖已走入常態化,但病毒仍不斷變異,且確診出現的症狀,及後續可能引發的「長新冠」後遺症,讓許多民眾對新冠肺炎仍有不少恐懼。

「免疫力就像是一座城堡的城牆,堅固的時候,外來的敵人就不易攻破,身體也較不容易被感染或生病。」林口長庚中醫內兒科主治醫師楊賢鴻指出。

邁入秋冬之際,民眾該如何養生、增強免疫力呢?

(延伸閱讀:台灣每10位兒童就有1位是過動兒》醫:「3種狀況」可優先考慮中醫治療ADHD )

秋分前後天氣變化大,應早睡早起、養肺潤燥

京都堂中醫師蔡雯欣先強調,「秋分前後天氣冷暖變化頻繁,要注意燥邪傷肺,以及過度乾燥所引起的口腔鼻腔黏膜和皮膚的病症,更要趁此做好補氣、滋陰、潤肺、保濕的調養,以迎接冬季的來臨。」

蔡雯欣表示,在中醫五行中秋主燥屬金,對應於人體臟器為肺,「而肺主皮毛,開竅於鼻,所以在秋分前後時期要特別注意燥邪傷肺、天氣乾燥引起口腔鼻腔黏膜與皮膚的不適。此時最需要『養肺潤燥』,補充水分做好內外保濕格外重要;而秋分之後陽氣漸消、陰氣漸長,早晚溫差大更要注意做好保暖。」

她指出,中醫《黃帝內經》提到:「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說明秋分的養生除了早睡早起,平日作息更要盡量規律,才能使情志安寧。

「尤其當陽氣慢慢減少之後,人在心情上易鬱悶,建議白天可多散步吸收溫暖日光減少抑鬱感,夜晚靜心休養生息,讓身心保持平穩健康以迎接冬季的到來。」蔡雯欣表示。

中醫師公開「提高免疫力3守則」

關於人體免疫力,楊賢鴻解釋,免疫系統在體內的功能就是防禦及偵測外來的侵入者(如細菌、病毒等),「當免疫系統出問題時,人體健康必然也會出現狀況。人體的防禦系統是很精密的,大致上可分為黏膜系統(皮膚、口腔、眼睛、鼻黏膜等)、身體免疫系統(淋巴、脾臟、胸腺、扁條線)兩道防線來捍衛我們的健康。」

楊賢鴻表示,其實中醫對於免疫力的概念在自古就有,「『正氣』是人體的臟腑經絡正常生理功能所產生各種維護健康的能力,也就是所謂的免疫力。『邪氣』是指病毒、細菌等外來侵犯人體的物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只要人體正氣充足,邪氣就不容易侵襲,不容易生病。而『衛氣』則有防禦外邪、溫養全身和調控腠理的生理功能。

那麼要如何提高免疫力?

楊賢鴻先解釋,「中醫學五臟學有提及,與免疫系統有關的臟腑為肺、脾、腎。 『肺』指呼吸系統,包含鼻、咽、肺、皮膚等,為身體的第一道防線。『脾』是指消化系統,中醫稱脾為後天之本,消化吸收功能好,才能有良好的抵抗力。而中醫稱『腎』為先天之本,也是一個人的先天體質,是生命力活動的活動力,有推動人體生長發育、防禦外邪入侵的作用。」

楊賢鴻強調,提升免疫力除了作息正常、適當運動,在飲食上攝取優質蛋白質、全穀根莖類、補充維生素D及益生菌,也可借重老祖宗的智慧,以傳統中藥材食補,為免疫力加分。

(延伸閱讀:人物專訪》新冠就像感冒...40年老中醫廖邨德:確診「這一型」不能服用清冠一號 )

「7種白色食物」能補氣潤燥還能減重

至於秋分後養生,蔡雯欣建議在食補上更應著重於「補氣、滋陰、潤肺」等食補。

「在中醫觀點裡不同顏色對應於不同器官,白色對應到肺,所以白色食物被象徵著可滋陰潤肺,比如:白蘿蔔、白花椰菜、銀耳、燉水梨、枇杷、蓮子、冬瓜等,皆是適合的滋陰潤肺食材,又因其具飽足感,調養的同時還兼具減重的功能,是很不錯的選擇。」

另外,蔡雯欣也提到,中藥材中的茯苓、薏仁、杏仁、貝母、百合、山藥、麥門冬等,不但可補氣潤燥還有排濕利水的效果,可向中醫師請教食材與中藥搭配的養生食藥帖,趁秋分前後進行適當的食補。

中藥材中的茯苓、薏仁、杏仁、貝母、百合、山藥、麥門冬等,不但可補氣潤燥還有排濕利水的效果。(圖片來源/shun@photoAC)

最後蔡雯欣提醒,「秋季易涼燥,盡量減少食用辛辣及油炸類的食物,以減少對肺胃的刺激與負擔。飲食的效果可能因人而異,有關適應症、禁忌症等副作用等問題,還是需由專業中醫師診斷評估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