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管制的防疫科學與代價》10/13開國門是正確的防疫措施 只是慢了5個月

疫情前線

2022年5月2日我在臉書以《改變入境檢疫的時候到了》為文,呼籲政府要在思考朝向與病毒共存的防疫道路前進時,邊境管制措施必須調整才能實現防疫和經濟雙贏的政策目的。

當時建議指揮中心縮短和簡化入境檢疫措施到和國內確診及接觸者管制鬆綁後的規定一致,也和主要經貿交流國、競爭國的規定相似。在我提出呼籲的5個月以後,政府終於決定在9月29日和10月13日分兩階段放寬邊境管制,從公共衛生科學判斷這一個原本正確的防疫措施顯然來得太慢。

從今年5月以來台灣新冠肺炎每日的本土確診數一直遠高於境外移入的確診數,本土確診數相對於境外確診數在4月底的時後是46-113倍,在9月29日的現在是192倍。

台灣新冠肺炎7日滾動平均的每日新增確診數,從5月初約是1萬例左右增加到9月底的現在約是4萬例左右。

台灣新冠肺炎7日滾動平均的每日新增死亡數,從5月初的約是1.7例左右增加到9月底的現在約是40例左右。這些隨時間變高的數據顯示5月初比9月底更有條件改變邊境管制的防疫措施到類似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所採行的邊境管制程度。令人不解的是:如果今日可以開放邊境,為何5個月前不可以開放?

但是在過去5個月以來並沒有因為邊境嚴格管制而減低Omicron帶給台灣的健康衝擊。

5個月以來台灣總共新增加630萬新冠確診病例和新增加1萬個新冠死亡案例,台灣的邊境沒有開放,人民卻仍然需要承擔這樣巨大的健康衝擊,實在令人難過。因為邊境管制沒有開放,台灣在這5個月期間的經濟、貿易、教育、文化、社會各層面應該也多少受到衝擊,實際上的損失有多少則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今天開放邊境之後,未來面對新變疫株的新冠病毒不能保證不會再度有管制邊境的討論。邊境管制開放與否的防疫政策,要依照疫情數據做科學判斷,才能收放自如、前後一致。

邊境管制開放之後的防疫挑戰仍然嚴峻,與病毒共存的防疫政策更需要公衛科學的支撐,才能讓邊境開放後的台灣維持在ㄧ個低新冠死亡率(小於千萬分之一)的新常態社會。免費快篩、經常篩檢、定期廢水監測、增加病毒基因定序、疫苗接種百分之百、早期方便且快速的抗病毒藥物治療…等等,都是邊境開放必要的防疫配套措施,我們準備好了嗎?

本文授權轉載自詹長權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