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市場誕生超過百年 價格發現、標準化契約促進市場效率

期貨

期貨市場在一百多年前誕生,標準化的契約、當日結算、價格發現等功能促進市場效率。

人類近代金融系統的重大發明當中,1848年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hicago Board of Trade,CBOT)誕生事件絕對占一席之地。

1848年,82位芝加哥商人在當地創辦了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他們最初的目的是為了農作物成交價格的避險,透過徹底改變農作物的倉儲和銷售方式而聲名遠播,CBOT是第一個大型標準化了秤重、度量和分級農產品的方法,以便將特定等級的所有農作物在一起倉儲,入倉後,賣主收到了一張穀物的收據,這張收據賣給了買主,買主用它兌換了特定等級、數量的農作物,成為全球最有系統的期貨市場。

CBOT於1848年4月3日成立,嗣後獲得伊利諾州立法機構的特許,以規範交易所交易的穀物等級,期貨合約於 1865 年正式亮相,當時 CBOT 引進了保證金制度和交割標準。

一百多年前的芝加哥,誕生了影響人類的制度

這些標準化契約概念一直沿用到今日,期貨市場對標的資產的品質、數量、交割日、價格走勢等都有規範。例如,100股的公司股票可以形成一份期貨合約。標準化契約的好處是,買方、賣方不需要額外的交易成本,能清楚的評估風險,而且當期貨市場擴大,例如匯率期貨、指數期貨,進入標準化、現金交割的時代之後,標準化的契約可以擴大流通性,讓資金能跨國的參與市場。

期貨市場最大的特色還是在它的避險、套利功能,要試想,一百多年前可沒有發達的網路、新聞媒體,對於手上持有大量農產品現貨的農民來說,最擔心價格大幅波動,而且受限於資訊不對稱,因此希望透過CBOT來制衡價格,甚至鎖定遠期獲利。

更進一步的,交易商很快就發現,如果他們以本月的小麥價格簽下售貨期貨,下個月要交貨的時候剛好遇到小麥跌價,他們可以大賺一筆。 然後,當跌下來後低價買入,等等看價錢會不會漲回像現在一樣高的時候,再賣出,這時候,期貨市場已經展現它的避險、套利功能。

標準化契約的誕生,讓商品可以全球流通

期貨市場的特殊功能,讓成交量越來越大,也需要更完善的金融系統來支撐,在 1873 年股市崩盤的同時,期貨交易繼續繁榮,這導致了 CBOT 的一系列創新,例如從 1877 年開始公布期貨價格,並在 1883 年建立了第一個清算機構。

有趣的是,美國民間的金融系統演進,走在了政府之前,直到 1922 年,商品期貨交易的增長使美國政府感到有必要建立一個監管機構,即穀物期貨管理局(Grain Futures Administration)。

期貨市場的另一個特性,就是價格發現的功能,即買方、賣方確定資產的共同價格的行為,換句話說,是供需之間互動的結果,在期貨市場上每天會發生數千次,甚至上萬次,即使過了一百年,至今美國期貨市場中還有許多交易透過交易員現場喊價來成交,期貨市場的效率和即時傳播訊息的能力,所有參與者都可以獲得買賣價格。

期貨市場可以發現價格,新聞資訊是助燃劑

而且在資訊發達的現代,媒體的新聞報導,成了參與價格發現的一環,期貨市場上的買賣報價,會隨著供求關係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消息而不斷變化,例如美國聯準會宣布利率政策、物價指數的發布等等,由於每條新聞都可能影響特定資產的供應或需求,因此買賣雙方調整價格以反映該市場每筆交易的這些變化因素,因此價格總是在波動。

另外就是保證金交易制度,這個制度是整個期貨市場風險控管、交割的基石,一般交易人是透過期貨商在市場上進行交易,期貨商有確保交割的義務,透過保證金制度來打造可信賴的交割市場。

保證金制度從另一個角度去解讀,就是期貨市場的槓桿特性,透過期貨合約,交易人可能是以5倍、7倍的槓桿參與資本市場。

高槓桿參與資本市場,每天都結算價格

期貨市場還有當日結算的特性,俗稱Mark to Market,這原本是一個會計學名詞,意思是帳上資產價格要能反映真實價值,後來備用在金融市場中,意味著在每個交易時段結束時,所有未完成的合約都以該交易時段的結算價重新定價,也就是一些參與者將蒙受損失,而另一些參與者將獲得收益。

經過一百多年來的演變,從當初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開始,交易的產品也從早期的小麥、玉米開始擴張到石油、金屬,甚至到無形的指數、外匯匯率價格甚至是天氣的溫度、電力,全球也陸續成立具有指標性的期貨交易所,期貨交易市場證明是一個非常成功的金融系統,未來也將繼續影響著全球金融商品的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