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每一輛電動車淨利為豐田的8倍 股價為何持續破底?

產業動態

《日經亞洲評論》的分析顯示,儘管第3季日本豐田汽車銷量是特斯拉電動車的7倍多,但是每一輛特斯拉電動汽車的獲利是豐田汽車的8倍,使特斯拉單季的淨利自2010年上市以來首次超過豐田汽車。

特斯拉股價從2017年11月的20美元漲到11月7日收盤的197.05美元,5年內大漲8.8倍,使長線投資人獲利豐厚,但是2022年初以來股價大跌50.7%,下探17個月低點,比今年1月4日的歷史高峰402.67美元大跌51%,因為自從馬斯克4月宣佈收購推特以來,特斯拉股價累計大跌超過35%,顯示這項交易似乎與特斯拉無關,卻讓特斯拉投資人吃苦頭。

馬斯克同時身兼5家公司的CEO

Wedbush證券分析師丹·艾夫斯(Dan Ives)表示,在他們看來,以440億美元巨資收購推特,將成為華爾街史上最大宗科技業併購交易。

艾夫斯說,洛杉磯著名投資公司Wedbush認為推特合理的價值只有250億美元,CNBC報導指出,馬斯克分心的事太多,令市場懷疑,馬斯克能否有超人的能耐處理所有事務。

馬斯克同時身兼5家公司的CEO,包括特斯拉和推特、太空科技公司SpaceX、大腦晶片新創公司Neuralink和開挖地下隧道的「鑽洞公司」(Boring Company)。

特斯拉今年來大跌51%,跌幅為豐田的5倍

相比之下,豐田汽車股價起伏較小,今年來跌幅僅10.3%,11月8日收2004日圓,接近8個月低點。

先前,美國電動車商巨頭特斯拉公布第3季(Q3)淨利為32.9億美元,同期間豐田賺了4342億日圓,按當季138日圓兌1美元的平均匯率計算,相當於31.5億美元。

豐田Q3淨利年比大減31%,歸咎非一般的因素,這家日本車商巨擘目前吸收供應商增加的材料和電力成本。原料成本高漲,包括承擔供應商多出的材料成本,吃掉豐田第3季4,500億日圓(30.7億美元)的營業利益,但是日圓疲軟產生3,700億日圓的匯兌收益,兩相扣減後,材料成本大漲,仍造成豐田的營業利益少掉800億日圓(約174億元台幣)。另外,豐田還一次認列關閉俄羅斯工廠的費用969億日圓(約211億元台幣)。

豐田汽車第3季淨利銳減31%

高盛日本公司的分析師Kota Yuzawa表示,「7月至9 月當季,豐田汽車的獲利減少,並不等於豐田實際獲利潛力的下滑,豐田第3季營業利益領先,達到40.8億美元,超越特斯拉的36.9億美元,淨利潤率為15%。

特斯拉已經成為世界上前幾大賺錢的車商,該公司7-9 月的淨利不及Mercedes-Benz,但它的獲利卻超過BMW和福斯汽車。

特斯拉成功締造佳績,很大程度上源於每一輛汽車的獲利能力。豐田汽車第3季賣出262萬輛汽車,是特斯拉34.4萬輛銷量的7.6倍。但是豐田每一輛車的淨利約為1,200美元,僅為特斯拉9,570美元的八分之一。業界公認,特斯拉賣出每一輛電動汽車的淨利領先汽車業,甚至高於賓士等豪華轎車製造商。

特斯拉的市值約為豐田的3倍,約為6175億美元

從2021年4月至6月以來,特斯拉每一輛車的獲利增長特別迅速,截至11月7日,特斯拉的市值約為豐田的3倍,約為6175億美元。

2家車商採取根本不同戰略,造成這種差距。豐田汽車提供各類燃料動力車,包括汽油動力、混合動力汽車、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尺寸和價位各不相同。

與此同時,特斯拉只做電動汽車。 Model Y和Model 3佔整體銷售額的90%以上,售價相對較高,但是2年內銷量幾乎大增一倍;即使最便宜的Model 3在美國的起售價也要4萬美元(約128萬元台幣)。

特斯拉會很乾脆提高售價

特斯拉對自家強大的品牌吸引力充滿信心,會很乾脆提高售價,將上漲的材料成本轉嫁給客戶。它還開始提供利潤豐厚的自動駕駛軟體作為附加選項,領先對手車商。

SBI證券分析師Koji Endo表示,特斯拉獲利增長,背後最大動力是銷量,然後是售價上漲和自動駕駛軟體銷量的增長。

目前,特斯拉安裝Giga Press壓鑄機,以減少組裝電動汽車需要的步驟。一般來說,使用壓鑄機可能會降低品質,但會加快大量生產的步調。原則上,特斯拉也直接在網上銷售Giga Press,這種方法比通過經銷商銷售提供更高的利潤。

豐田儘量產一款電動汽車

電動汽車的普及速度比專家預期的要快得多。波士頓諮詢集團6月份預測,到2030年,電動汽車在全球新車銷量中的比重將攀升至39%,比一年前預測的占比提高11個百分點,該組織引用美國和歐洲更嚴格的環境法規、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需求來修正預估數字。

豐田預計到2030年銷售350萬輛電動汽車的目標,但是目前bZ4X是唯一量產的電動車款。豐田主管11月1日在財報簡報會上表示,公司正在探索大規模生產電動汽車的其他選項,而另一位高管透露出一種緊迫感,他說,「我們電動汽車業務不能失敗。」

電動汽車的推廣仍面臨阻礙。 「在嚴重依賴化石燃料的地區,電動汽車不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佳解決方案,」豐田汽車一位高管說。此外,充電基礎樁設施仍然不足,需要進一步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