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和流感差在哪?陳秀熙:BA.5後中重症、死亡率下降 新冠走向流感化

新冠疫情

繼Omicron變種BA.2及BA.5後,一大群新型亞變種病毒株XBB、BQ.1.1、BA.2.75的出現,因高傳播及免疫逃脫所致,造成高感染率及侵襲脆弱族群以致他們因中重症死亡仍然持續。

「這些特性似乎透露COVID-19逐漸複製過去1918年流感世界大流行所走過軌跡,逐漸朝向一般族群感染輕症/無症狀,而少數脆弱族群重症化及併發症死亡所稱的『流感新冠肺炎』。」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在《新冠防疫科學園地》直播中指出。

新冠肺炎真的流感化了嗎?未來流行趨勢走向會如何?解封後又有哪些公衛防疫措施需要準備?本周六即將登場的九合一選舉,以及歲末年終跨年、春節聚會,民眾在「防疫文明」及「幸福解封」心理及社會上又該如何適應及平衡?

新冠和流感差在哪?

陳秀熙先指出COVID-19和流感病毒的差異,「在結構方面,COVID-19是以Spike Protein,流感則是H、N Proteins來入侵上呼吸道;症狀方面,在Omicron前,COVID-19包含了失去味覺和嗅覺,但在Omicron後這些症狀也趨向於流感化;對於死亡率,在BA.5前是COVID-19大於流感,但在BA.5後,COVID-19趨向小於、等於流感病毒。」

而COVID-19中重症率目前台灣所有年齡層中,中症率相較於前2週下降近50%、重症率下降近20%,而死亡率則下降11%左右。陳秀熙指出,「當新冠肺炎流感化後,其實會有一部分死亡並不是因中重症而來,而是由併發症所引起,這正是我們今日看到流感在過去發展中的趨勢。」

他表示,這樣的流行病學曲線,完全符合今日新冠肺炎發展至Omicron,「除了變種病毒株變多、傳播力增強和感染增加外,對於中重症,特別是在死亡方面合併症致死路徑,讓我們清楚知道開始出現『流感新冠肺炎』趨勢。」

而在不同年齡層對於中重症及死亡率趨勢分析來看,陳秀熙指出,台灣經過BA.2及BA.5感染大流行後,留下來可以抵抗感染族群,像是年輕族群將逐步走向與流感相似的無症狀及輕症,而年長者則有可能因較衰弱而走上中重症及死亡。

目前國內COVID-19中重症率及死亡率,在所有年齡層中,相較前兩週幾乎都呈現下降趨勢。(圖片來源/新冠防疫科學園地直播截圖

「流感新冠肺炎」成新常態,週六民眾可安心投票

對於本週六舉辦的民主政治選舉,陳秀熙也認為應秉持台灣過去使用的雙軌防疫。

「選舉投票是一個非常有次序公民群聚活動,在防疫文明上可透過60%免疫保護力、口罩社交距離及自主防疫來落實,藉由當日口罩配戴及保持社交距離,如同大家搭乘大眾運輸及出入公共大型聚會場所一樣,做好NPI(非藥物介入手段)措施並實現自主防疫落實,包括隔離檢疫等。」

陳秀熙表示,這樣的目的可避免未來新型變異株,如亞洲流行XBB及歐洲流行BQ.1發生大流行,減少這些大流行就能防止流感化衰弱族群因中重症而死亡機會。

他也提到,隨著流感化出現,在幸福解封方面,公民政治參與對於選賢與能實現,是民主政治國家每個民眾包括學者都應該支持的重要新常態生活。「藉由流感新常態的證據,讓台灣民眾安心,過去感染過BA.2及BA.5及已施打次世代疫苗者可以安心投票;而尚未感染者或尚未接種次世代疫苗者,藉由口罩和社交距離,以及自主防疫的實現都能保護民眾。大家應以民主政治活動來保有防疫文明,作為台灣追求新常態生活的重要里程碑。」

陳秀熙強調,大家應以民主政治活動來保有防疫文明,作為台灣追求新常態生活的重要里程碑。(圖片來源/新冠防疫科學園地直播截圖

流感與新冠「致死率、死亡率」比較

台大公衛學院博士林庭瑀也指出,目前台灣中重症及死亡在各年齡層有下降趨勢,顯示COVID-19走入流感新冠肺炎的趨勢。她先解釋「致死率」與「死亡率」的差別:

致死率:死亡人數/感染確診人數

死亡率:死亡人數/族群人數

進一步比較新冠肺炎及流感「致死率」與「死亡率」,能評估目前在疫苗接種及抗病毒藥物使用之下,國際間及台灣在面臨新變種病毒COVID-19造成的威脅性與流感是否具差異有其必要性。

林庭瑀指出,首先英國COVID-19致死率在2020年5月大流行初期致死率高達15%,遠高於流感致死率0.1%-0.2%;然而在Omicron流行時期英國致死率下降至0.35%,更在2022年1月底下降至0.14%(每714陽性個案中有1例死亡),與流感致死率相近。

而台灣致死率變化也有相同趨勢,在過去Alpha流行中致死率約為3-7%,遠高於台灣流感致死率(0.34%),而Omicron時期已下降至0.3%以下。

然而在過去新冠肺炎流行初期從武漢株、D614G及Alpha流行時期多以致死率評估感染後COVID-19威脅性,但林庭瑀解釋,隨著Omicron多以輕症及無症狀為主,通報人數問題可能造成致死率高估,因而逐漸以死亡率作為評估指標。

因此台大公衛團隊進一步以族群為分母,比較COVID-19與流感之間住院率、重症率及死亡率差異,發現台灣目前Omicron BA.5死亡率相對於BA.2也有下降趨勢,死亡率逐漸下降至與流感死亡率相近,顯示國際間與台灣在Omicron流行之下,加上疫苗施打與抗病毒藥物使用,已將COVID-19死亡率控制與流感相近,逐漸達到流感新冠肺炎趨勢。

台灣目前Omicron BA.5死亡率相對於BA.2也有下降趨勢。(圖片來源/新冠防疫科學園地直播截圖

BA.5後中重症及死亡率下降,但疫後仍要注意「這些事」

陳秀熙表示,在流感化過程中,Omicron流行前,從武漢演化株、Alpha和Delta,都奪走很多人的性命,「在當時病毒是從感染走到中症、重症,所謂新冠肺炎的感染死亡,但隨著Omicron之後,受到疫苗、抗病毒藥物的使用和民眾感染輕症後所得到的保護力,便逐漸得到控制,Omicron很多都是感染合併症而產生死亡,包含免疫缺乏、其他嚴重共病族群,這些都符合了走向流感化新冠肺炎的路徑。」

他解釋,「因為感染(新冠)而死亡的人,大部分都是流感的特徵,因其病毒侵襲了衰弱族群,以及Omicron感染合併症死亡、新冠肺炎Omicron感染死亡的趨勢。」

而在BA.5感染後,台灣中重症及死亡逐漸走向下降趨勢,「同時12月底中、重症預測,每10萬人下降至0.5,更重要的是,在12月底死亡率會因Omicron感染逐漸下降至10萬分之0.5以下,甚至低於流感死亡率。」陳秀熙表示,台灣在未來對於主要感染路徑所引起死亡,不論是疫苗、抗病毒藥物和自然感染保護力,會逐漸趨向於流感,但仍不可忽視的是感染後所產生併發症、免疫力下降所產生死亡。

他也指出,目前台灣整體社區保護力,在BA.2/BA.5感染、次世代疫苗和第4劑追加劑後,保護力大約有61%,適應新常態生活重要性。至於COVID-19是否會變成季節性疫苗,陳秀熙表示仍需更多研究來支持,「在抗病毒藥物方面,COVID-19藥物非常多元,除了口服注射,還有單株抗體,這些都是未來研究所要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