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小農》土壤固碳「有機」可循 採土樣小農減碳認證的第一步

努力小農

「我種樹可以減碳認證、進行碳交易嗎?」

最近越來越多人詢問「小農種碳」的如何執行,也問道:「種碳是如何進行的?」

請不要一下就跳進結論,農業減碳是百年大業、千年大計,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必須先了解我們的土壤,要了解土壤,就必須進行國際認證的採樣、檢測,才能了解現在土壤的有機碳含量,以及我們採取種碳/減碳的對策。

檢測土壤有機質,建立認證基準線

最重要的是減碳認證開始的「第一步」,必須先建立「基準線」,有了基準線才能比較日後減碳專案活動後,可以增加土壤中多少有機碳。

花了一週的時間在台中清水,台東初鹿、鹿野、池上,花蓮富里等地採集土壤樣本,在這過程中,學習到各地的土壤各異,再加上耕作方式、種植的作物不同,將會有無限組的排列組合。

這採樣方法和目前國內國內農改場採樣方式不太一樣,國內一般的作法是,農民在農田的四角和中心採取5個樣本,混合均勻後,拿1公斤的土壤送給當地的農業改良場檢測,檢測內容除了土壤有機質之外,還有酸鹼度,導電度,有效性磷、鉀、鈣、鎂等較為完全,而且是費的。

在國際減碳的採樣、取樣方法,是按照國際減碳認證組織黃金標準推薦的World Agroforestry Centre (ICRAF)和 The Earth Institute, Columbia University (EI)《A Protocol for Modeling, Measurement and Monitoring Soil Carbon Stocks in Agricultural Landscapes》進行。採樣需在田中心找到中心點,100平方公尺的圓內(以12.2公尺為半徑),從中心點,加上12點、4點、8點方向找出4個10平方公尺(以5.6公尺為半徑)內,選任一點作為採樣點。

按照國際減碳認證的採土樣位置,在100平方公里內要有4個採樣點,每個點要採上層(0-20公分),和下層(20-50公分)的土壤樣本,決定土壤的有機碳成分。

每個採樣點必須採2層的土,上層是 0-20公分,下層是 20-50公分,這是為了要了解土壤層的結構差異,很多農地長期耕作,經過重型機具碾壓,20公分左右就會形成堅硬不透水的「犁底層」,阻隔了水、空氣,下層的土壤幾乎沒有有機質。

計算土壤有機碳,要看土壤密度和土壤有機質分布的深度,才能計自每公頃土壤中的有機碳重量。這也可以了解土壤的情況,如果可能,就能突破犁底層,增加土壤碳匯。不過水稻田就要小心,打破犁底層,可能無法保水,反而造成危害。

退休國中老師王俊智,農耕圓農夫夢

王俊智是國中物理老師退休,世居清水,退休後從事農耕,在大甲溪畔開墾農田,種植不同的作用,一方面一圓過去的農夫夢,一方面可以交朋友,讓退休生活更充實。

王俊智選擇了他清水中山路家後面的一片農地作為採樣點,由於該土地原來長年是種水稻,在採取上層20公分時,還很輕鬆,目測土壤有機質很低,都是鬆散的沙土,到了20-50公分,土質就十分堅硬,要花大力氣才能從「犁底層」採取土樣,而且犁底層的土壤看起來完全沒有有機質。

這樣的土壤就有很高的有機質增加的空間,未來可以好好發展種碳的工作,減少翻耕,增加覆蓋,適度使用堆肥。

11月17日 – 清水王俊智(臉書直播影片)

台東初鹿李春霖,種植杭菊

李春霖和結拜兄弟李憲霖最近5年在初鹿農場自家的土地開墾「夢想驛站田園」,主要種植杭菊,每年11月中旬就要採收杭菊,找來親朋好友來幫忙。種杭菊是高度手工勞力工作,因為杭菊採收必須靠人工一朵一朵的採。

李春霖、李憲霖兄弟一年辛勤的收獲就在這片杭菊田。(圖片來源/方儉提供)

李春霖的土地已經馴化了一段時間,所以土壤接近砂壤土,比較鬆軟,上、下層土壤看起來比較一致。

台東鹿野356咖啡莊園

356咖啡莊園在台九線340公里旁,原來是356公里,因此命名,但後來有些路段截彎取直(蘇花改),所以里程數變小了。

陳文周原來在高雄任職金融界,退休後回到台東,和弟弟陳山伍繼承父親的土地,開始種植咖啡、可可、竹薑等,自製咖啡、巧克力、蔗糖,所有的產品風味特殊,有一批死忠的顧客。

356咖啡莊園的石頭地,耕作不易,要採土樣也要花不少力氣。(圖片來源/方儉提供)

在採土樣時,才知道陳氏兄弟的辛苦與難得,用鏟子鏟下去,都是細碎的沙石,越往下,都是石頭,鏟子和石頭撞擊,還會冒出火花,所以他們買了一台小怪手,才能對付這片「石頭地」。

11月21日 – 台東鹿野356咖啡莊園(臉書直播影片)

台東池上劉瓊琴水稻田

劉瓊琴原來住高雄,先生原來是職業軍人,退伍後回到池上,開始種田,他們參加了台東大學的友善環境農漁業推廣中心的友善耕作認證,希望能夠在充斥著農藥、化肥的環境中,能夠保有一片淨土。

劉瓊琴夫婦在池上耕作多年,採土樣準備送驗。(圖片來源/方儉提供)

池上米遠近馳名,土壤採樣時顯示上層的土質有相當多的有機質,但下層土壤則是大量的砂土,而犁底層的現象並不明顯,土壤情況算是比較良好的。

小農種炭第1號、第2號小農花蓮富里蘇俊龍、玉里邱垂泉

邱垂泉、蘇俊龍是今年5月4日正式簽約參加「小農種碳」的第1號、第2號小農。1992年出生的蘇俊龍,勤勞好學的青農,原來在建築公司工作,幾年前返鄉開始種田,同時也幫鄰居代耕,因為他會使用無人植保機,也幫附近350甲的農田代耕,而且時常到各地上課,學習農法、新知,雖是新手,但是往往產量和品質都比老手還好,今年剛收二期稻,雖然有乾旱、地震等天災,結果還不錯。

蘇俊龍在富里的田是難得的潮濕的黑色的黏土(如果乾燥則會變硬變黑),很容易挖掘,他用小園藝鏟子挖土,竟可挖到50公分,雖然底層有些石頭,但是土壤還是不少。蘇俊龍的土壤曾送農改場檢測,有機質在3-6%之間,算是十分難得,一般都只有1-2%間。

邱垂泉說:「這代表這裡的土質肥沃,就怕有人添加過多的肥料,蘇俊龍的鄰居往往下了太多肥,稻子都會倒匍,反而不好。」邱垂泉原來在國外工作,2年前因新冠疫情而開始轉行接手家中農地務農,對於農業有不同其他小農的詮䆁,願意學習、思考、嘗試,找出新的出路,包括參與國際減碳認證。

種碳小農1號邱垂泉(左)、種碳小農2號蘇俊龍(中)和方儉(右)(圖片來源/方儉提供)

1968年出生的邱垂泉和蘇俊龍的母親同年,但是邱垂泉認為常常是蘇俊龍在教他如何耕作,包括使用無人機。

國際上對於有機農業的概念,不僅僅是不用農藥、化肥刻板的規定,更重視生物多樣性,除了動植物外,對於土壤中的微生物、昆蟲、蚯蚓、小型動物(老鼠、蛇、青蛙)的生態也十分重視,而生物多樣化的指標,則是土壤中的有機質,因為看不見的微生物多樣化,表著生物多樣化,也會反映在土壤有機質的比率上。希望種碳專案的推動,能夠加強台灣農民注重土壤有機碳和相關的生物多樣性指標。

11月24日花蓮富里蘇俊龍、玉里邱垂泉 (蘇俊龍採土樣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