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德國資深記者分享戰地報導心得:「戰爭讓我感到害怕」

兩岸國際

Bastian Hartig於2009年展開記者生涯,曾多次出入戰區進行報導,包括2014年烏克蘭克里米亞(Crimea)衝突、2011年利比亞戰爭。2015年起他擔任德國之聲駐亞洲記者,報導過兩次美韓峰會、羅興亞人(Rohingya)難民危機以及前泰王蒲美蓬(Bhumibol Adulyadej)駕崩。目前Hartig的報導重心轉至美國,並和德國第一電視台(ARD)、德國第二電視台(ZDF)、瑞士廣播電視台(SRF)、法國廣播電台(RTL)等媒體合作。

「絕對不要試著當英雄!」Hartig首先為聽眾建立心態,強調「沒有報導值得記者犧牲生命。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好好工作、安全回家』。」向世界傳達訊息固然重要,但如果記者無法平安歸來,或者遭逢無法癒合的生心理創傷,這一切就都失去了意義。

Hartig以香港戰地記者肩膀中彈影片開場,說明即使是經驗豐富、做好相當準備的記者,陷入危險狀況「仍遠比我們想像中更貼近我們的工作」

記者上戰場,5大問題評估自己準備好沒?

首先,Hartig列出幾項關鍵問題,供記者在前往戰區或災區時先進行自我評估。例如「我受傷的風險有多大?」Hartig表示,記者必須盡力蒐集當地搜訊,與當地居民、聯絡人、大使館和其他記者了解情況,判斷自己可能面臨的風險。

「我是否已經準備好冒這個風險?」Hartig直言,沒有人能為記者回答這個問題,因為無論發生什麼事,最終是記者自己得承受後果。戰地報導確實是絕佳的工作機會,但如果不願意或覺得當前狀況不適合,Hartig強調「拒絕永遠都很OK,而且是超級OK

「我願意推進多遠?」Hartig解釋,戰地報導為一漸進過程,從是否深入戰區到進入某棟建築物,記者必須對周遭一切情況抱持極高度警覺心,不斷重新評估是否以及何時該採取行動。其他問題還有「我對現狀的風險評估有多精確?」「我能採取什麼安全措施?」

Hartig坦承上述問題很難回答,因為現場狀況總是不斷變化,但重點在於記者必須盡自己最大努力評估風險,然後據此做好準備,提高自己平安回家的機率。

「戰爭和危機報導」的情境不僅包括戰爭,還有上述其他危險狀況,它們同樣需要記者具備類似戰地報導的意識、能力、知識和技巧。

大忌!記者準備不足只會拖人後腿、占用資源

心態和評估標準建立好後,記者可以著手哪些具體準備?Hartig表示「接受專業人士提供的訓練至關重要」,這能讓人認識自己過去未曾意識到的風險、提升警覺

Hartig自己就曾接受德國國防部主持的訓練,內容包括中槍、暴動或恐攻時該如何反應,在戰區進入一棟建築物時應注意什麼事情才不會讓自己被炸飛等等。

記者出發前除了確認自己有死亡傷病保險外,媒體機構也應制定「緊急計畫」部署人員,不僅和記者保持聯絡,也讓他們知道受傷後的回報通知對象,而誰又會負責安排他們撤出戰區。

硬體方面,除了頭盔、防彈背心等個人防護性裝備,水、食物、電力、燃料、通訊設備等物資也須事先準備。Hartig分享了自己過去的慘痛經驗:他曾獨赴菲律賓某島報導風災,身上卻只帶攝影器材、幾罐水和一些餅乾。「我那時真是太蠢了。」Hartig坦言,這完全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所幸他後來獲得其他同業幫助才渡過難關。

如果記者準備不足,Hartig語重心長地說,到時就得向紅十字會、聯合國等組織求救,然而如此一來「你就佔用掉了原本是要幫助當地人的資源,而這不應該發生,那些人並非自願身在災區,而你是你自己決定要去那裡的。」

交通運輸也是同理,進去是一回事,出去又是另一回事。當大部分人都想要逃出戰區或災區時,記者最好能安排自己的退路,否則也會落入占用當地人撤離資源的境地。

保護自己,也要保護「被報導人」的安全

戰地和一般報導的原則大同小異,然而根據Hartig所言,極端情境會放大記者失誤所造成的後果,因此更須格外謹慎。

例如記者除了保護自身安全,也得特別考慮「被報導人」的安全,尤其是在衝突區域,民眾可能因為和媒體接觸而遭到報復,緬甸政變時就有一些人在受訪後遭軍政府關入大牢。

記者絕不應增加受訪者已經相當高的風險,Hartig強調,很多時候當地人並不瞭解或一時沒意識到受訪的潛在後果,因此記者有責任為他們的人身安全著想

另一方面,記者將面臨許多不實消息和謠言,而他們報導出來的內容可能導致嚴重後果,例如日前波蘭遭飛彈擊中,報導風向從「俄方攻擊」轉為「烏方誤射」,影響國際社會如何解讀這起事件。

(更多相關新聞:波蘭東部邊境疑遭俄羅斯飛彈攻擊 恐促成北約進一步參戰 拜登說話了

戰爭下謠言滿天飛,如何核實消息?

Hartig表示,記者必須清楚意識自己獲得的資訊並非完整且毫無偏見,他們必須不斷質疑並評估消息的正確性──這是否能報導?應該提供什麼背景資訊?是誰提供這條消息?消息來源的可信度有多高?

Hartig承認在戰區核實資訊相當困難,他建議記者「盡可能和許多人談話」,持續判斷你取得的消息「是否合理」,若抱有疑慮就不予報導,或者在報導中註明「無法核實」

Hartig提醒,最好假定每個消息來源或許都帶有特定目的,包括官方機構和貌似相當權威的國際組織,因此記者得小心別讓自己被當作「資訊戰」的工具。

不過Hartig也補充,有時人們並非故意說謊,而是現場如此混亂,每個人都非常困惑,或許他們認為說的的確是事實。然而一件事實畢竟總有許多詮釋方式,身為記者,他們只能盡量堅守事實、維持透明。

資深戰地記者也坦承「戰爭讓我害怕」

戰地和一般報導的差異,也在於記者更有機會接觸那些剛深受創傷的人。報導工作免不了會觸及受害民眾的傷心事,因此和他們談話必須抱持高度尊重態度,否則恐再加深他們的創傷

另一方面,記者自己也可能面臨創傷。「你會看到很可怕的事情……,所以不要對請求(心理)協助感到羞恥。」Hartig說。他也提醒,把記者派去戰地的新聞機構「有責任提供你相關協助與資源,你有權要求這個,這和事前採取安全措施一樣重要。」

就連Hartig這樣的資深記者,當被問及若有選擇他會傾向報導戰爭還是天災,他也不諱言「戰爭讓我感到害怕」。Hartig坦承自己寧可選天災,一方面是他在這個領域的經驗更豐富,一方面是天災相對比戰爭更具預測性。

至於新科技是否會影響戰地記者的工作方式,一如無人機在俄烏戰爭扮演要角?Hartig認為若是要呈現災情規模,這種「空戰」科技是能派上用場,然而它們終究無法取代記者與人親身接觸,然後將他們的故事娓娓道來這種貼近人心的「陸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