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美國制裁? 華為偷偷建立中國本土晶片供應鏈 福建晉華廠悄悄復產

中國企業

美國繼續全面強制制裁,打擊中國的晶片製造業,迫使華為等中國科技巨頭悄悄地致力打造自給自足的本土供應鏈,4年前被美國制裁幾近荒廢的福建晉華晶圓廠最近偷偷恢復生機。

福建晉華晶圓廠偷偷復工

《日經亞洲評論》11月30日報導,中國記憶體晶片商福建晉華集成電路公司(JHICC)在2018年底被美國指控竊取商業機密後被迫停止運營,但在神秘的新客戶出現後,該公司今年逐步恢復生產。

自重新開放以來,JHICC廠區再次顯得乾淨明亮,樹木和草坪都經過修剪。今年稍早,新客戶的工程師、採購和財務人員開始陸續抵達,幫助公司重啟生產。

4名知情人士告訴《日經亞洲》,工作人員要求福建晉以英文名字、而不是中文名字稱呼他們,避免引起別人的注意。

然而,他們的身份在福建晉華內是公開的秘密。他們都來自中國華為科技,華為被斷貨2年晶片,為美國2020年制裁的苦主。

華為工程師、採購、財務人員進駐晉華

由於無法沒有辦法取得美國許可採購外國晶片,華為必須更加依賴中國本土供應商,甚至自己投入晶片生產,華為旗下海思曾自己設計晶片,委託台灣等晶圓廠生產。

華為從北京到大本營深圳等中國大城市秘密打造新的本土供應鏈,福建晉華只是其中一環。福建晉華最近告訴幾家供應商,它希望在2年內將產能提高一倍。  

「晉華廠區現在已經恢復生機,前一陣子,美國公司所有支援團隊都離開了,這就是我們來這裡提供幫助晉華的原因。」中國最大晶片設備商北方華創一名員工表示。

沒有人比華為更清楚如何在美國黑名單下運作

與此同時,在晉華對面,鮮為人知的晶片封裝商渠梁電子(Quliang Electronics)正在20個足球場大小的場地上建造第二座工廠,旨在滿足同一位大客戶(華為)持續增長的需求。

「我們大部分產品都是為華為生產的,我們員工總數約有2,700人,我們現在正在建造工廠的二期工程。」渠梁電子一位員工證實。

根據研究公司IDC數據,2019年華為智慧手機出貨量在 2019 年超過蘋果,全球排名第二,蘋果排名第三;由於華在中國龐大的電信市場占據導地位,它仍然是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製造商。

華為打游擊戰,反擊美國制裁行動轟炸

然而,華盛頓擔心華為涉嫌與中國軍方有聯繫,進而在2020 年宣布嚴厲制裁華為,禁止外國供應商邦華為製造零部件。

華為的智慧手機業務一夕崩潰,出貨量從全球第2跌至第10,導致2021年下滑28.6%至6368億元人民幣(998.8億美元)。

事實證明,在政府資金挹注下,華為的營運具有韌性,這令許多預期華為將被美國制裁絞殺的專家感到困惑。一位與華為有往來的公司高管形容:「如果說美國的打壓就像是用最先進的戰機進行轟炸,那麼,華為的反擊肯定就像是打游擊戰。」

華為在北京、武漢、青島和深圳建造新的晶片供應鏈

福建晉華和渠梁電子只是華為本土供應鏈野心的2個例子。在中國各地政府的幫助下,華為及合作夥伴正在北京、武漢、青島和華為總部深圳建設新的晶片生產和組裝網路,投資估計超過4000億元人民幣(558億美元)。

目標很簡單:取代國外晶片製造商和供應商,把關鍵晶片生產帶回中國,晶片應用範圍涵蓋電信基地台、監控攝像頭和智慧手機,並進軍車用晶片市場。

「沒有人比華為更了解如何在美國黑名單下運作,可以肯定的是,華為打算捲土重來,但我們不確定他們製造的晶片速度?是否有競爭力?」野村證券科技分析師Donnie Teng告訴日經新聞。

與此同時,華為的游擊戰受到中國半導體業的關注,他們發現自己與華為在同一條船上。美國10月初對中國採取新一輪史無前例的製裁之後,中國晶片業許多人同樣面臨2種選擇:創新和本地化,或者滅亡。

美籍公民撤出中企,像敦克爾克大撤退

華府10月7日宣布新規定,限制AI和超級電腦晶片外銷中國,還首次禁止美國籍公民和永久居民幫助中國先進的半導體發展。

晶片業諮詢公司 SemiAnalysis 的首席分析師帕特爾 (Dylan Patel) 表示,這些規定相當於宣示全面的科技經濟冷戰,美國正在強行將美中整個先進技術供應鏈脫鉤,不讓中國取得尖端技術。

美國新規定於 10 月初生效後不久,最關鍵的美國供應商迅速從中國撤回了數百名支援人員。這就像一場真正的戰爭,但沒有子彈和導彈在天空中飛行。美商科磊(KLA)員指出。

美國供應商迅速從中國撤回數百名支援人員

「禁令實施前一天,這些中國晶片製造商還是我們最重要的客戶之一。但第二天我們得打包行李走人。此後不允許和中企交流,這就像晶片業的敦克爾克大撤退。」科磊員工表示。

撤出中國的晶片設備商包括龍頭企業應用材料公司、全球最大的晶圓檢測和測量機台供應商科磊、蝕刻機台商科林研發(Lam Research),這3家美商總部在加州,10月初美方禁令生效前,這些美商派駐員工駐紮中國武漢的長江存儲科技、合肥的長鑫存儲科技。

美國以外,歐洲最大的晶片設備供應商ASML和其他設備商也需要審查在中國工作的員工國籍。他們要求美國國籍員工撤出中國廠。

美中陷入長期科技新冷戰

塔夫茨大學弗萊徹學院國際歷史副教授米勒評論說,在華盛頓看來,既然不可能只針對中國軍隊,那麼唯一的選擇就是針對整個中國,,以減緩整個國家科技的進步。

美國全面制裁,可能會激勵北京長期難以達成的目標:啟動本土的半導體產業。

自2014年以來,中國對本土半導體產業至少投入1.2兆美元的公共和私人資金,並下令許多國有企業必須採購中國製產品,但北京在2020年之前推動晶片自給自足計劃進展甚微。欠缺的是需求。沒有人願意購買中國晶片,連中國公司也很樂意跟台積電等外國供應商採購晶片。

現在,由於美國全面制裁,情況發生變化,中國公司需要一個備用計劃。

中國本土企業僅占晶片總產量的6.6%

其結果是中國晶片業的繁榮。上海的2大晶圓代工製造商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2020年和2021年收入創新高,它們幫助生產許多中國公司設計的晶片。中芯國際啟動歷史性擴張,投入約260億美元資本支出,將產能提高幾倍,分別在上海、北京、天津和深圳建設新廠,理由是本土生產的需求激增。

根據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ies估計,在美中科技戰升溫之前,中國晶片公司2018年滿足不到15%的本地市場需求,到了2021年,這一份額躍升至約24%。然而,許多中國製晶片用於中低端消費電子產品,而不是高階核心晶片。

這種令人印象深刻的增長引發一些警告。24%的比重當中,許多晶片雖是由中國公司設計,但實際上是委託台灣、南韓等外國晶圓代工廠製造。IC Insights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本土企業在中國生產的晶片僅佔國內市場總量的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