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2》國內需投資110億蓋mRNA疫苗廠?何美鄉:「這關鍵」要先成立

新冠疫情

新冠疫情正式滿3年,面對這場與時間競賽的病毒馬拉松,沒人知道何時落幕。

「疫苗究竟有沒有效?要不要打第4劑次世代疫苗?國產疫苗的下一步是什麼?」面對這些排山倒海的問題,除了指揮中心必須繃緊神經,繼續在後疫情時代回答民眾這些疑問,專家學者們也不斷從過去經驗及自身專業,試圖找出解方。

延伸閱讀:人物專訪1》台灣從新冠疫情學到什麼?何美鄉:血清抗體若繼續做 就能知道何時要開放

流行病學專家、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研究病毒超過40年,高中畢業後便赴美讀大學、攻取醫學博士,也因立志到第三世界行醫,進一步至哈佛大學鑽研公共衛生;在2009年協助國光生技成功開發H1N1新型流感疫苗,使國內疫情及死亡率得以有效控制,因此獲頒行政院2011年傑出科技貢獻獎。

沉潛近10年,何美鄉沒想到自己又會因新興傳染病,再次成為社會大眾科普知識的「何老師」。她也不斷在臉書和指揮中心及民眾對話,她笑說,「我想3年前我說話,跟現在我說話,國人聽的意願不太一樣。」

在接受《信傳媒》專訪這天,何美鄉一頭俏麗短髮、俐落的牛仔褲顯得神采奕奕,完全看不出已年過7旬,平時仍會和三五好友相約打網球,近來也努力研究低升糖食物,並找廚師研發如何讓料理更美味。「我們的善心一定要幫助別人,也要一直去想如何應用讓更多人受惠。」

2個月前,何美鄉的新書《從一個沒有名字的病開始》剛出版,書中她以SARS時期染疫的廣州醫學生故事作為開頭,描繪人類面對未知病毒的惶恐,即便是研究病毒的專家醫者仍是孤單無助的,而新冠病毒也不會是最後一個沒有名字的新興疾病。

但,我們的未來有沒有可能是「疫後的更好」?

要不要打次世代疫苗?哪些人要打?

目前國內購買的次世代雙價疫苗共到貨511.31萬劑,但我們仍好奇,在群體免疫的情況下,究竟還需不需要打次世代疫苗?

對此何美鄉表示,如果是年長者、身體狀況較不佳,也得過新冠病毒、在打過疫苗後感染可能需要住院的人,代表疫苗反應不佳、對抗體的反應可能不會很好,「下次再感染情況也很可能會不好,就一定要補打第4劑,這是我從文獻探討裡看到的。」

所以第4劑要不要期待?何美鄉認為若是一個健康的人、打滿3劑、感染過非常輕微,今年應該算是安全了。

不過她特別提到幼兒是較不安全的族群,「因為大人打了幾劑疫苗、被感染,我們的群體免疫力就一直上升,但新生兒永遠是可被感染的一群,我們去看Omicron跟Delta比,其實對10歲以下的小孩,兩者住院率相似,表示它不是一個可被忽視的病毒。

國內需要蓋自己的mRNA疫苗廠嗎?

而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9月在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上宣示,政府將積極推動生技製藥CDMO(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發展,會中討論希望以4年時間斥資110億元打造核酸藥物CDMO公司。

在後疫情時代,台灣該如何培植國內生技產業、提升研發量產實力?國內需不需要蓋自己的mRNA疫苗廠?

對此何美鄉強調,國內有自己的廠這件事是對的,但若撥110億需有已經技術成熟的公司提供技術轉移(簡稱技轉),「要有懂疫苗、會製造疫苗的人告訴你廠的規格,然後要找對的設計者。」她提到以過往的經驗來看,「當你沒有技術的時候不要硬凹,需要找顧問公司幫忙就找,他知道各國法規,能用錢解決都好辦。」

何美鄉也進一步說明,疫苗從研究到發展,後面的技術大概佔8、9成,「研究只佔一小部分而已,發展這部分人家已經有了,若是他願意技轉給我們,當然蓋一個廠啊!畢竟RNA疫苗是一個快速的疫苗,還有其他前景,可以用在其他癌症或疾病上。」

不過何美鄉表示mRNA疫苗現在還不到2年的歷史,打了之後要再等一年才能知道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疫苗,傳統的次單位蛋白質疫苗其安全價值,還是很值得保留,兩者都要有。

「政府一直都有小部分在幫助疫苗產業,但現階段沒看到像美國對COVID-19疫苗的那種大力支持、知道錢撒下去就一定有結果的(策略),在國內不管是我們產業的水準,政府、人民對國產疫苗產業的信心都還不足的情況下,它還在摸索、尋找自己的路。」何美鄉說道。

對高端疫苗唯一的批評是「這件事」

對於國產高端疫苗是否有機會通過三期臨床試驗取得國際認證?

何美鄉認為高端可能要用第二代資料去測試,「因為第一代資料越晚做就很難了,但很多疫苗都沒有通過,像古巴有3個國產疫苗,也沒有被認證,但效果也很不錯。」

不過何美鄉也建議高端若想再開發疫苗,「拿到EUA(緊急使用授權)時要做一件事,就是趕快貸款去做國際,你第三期越早做、成功機率越大,越晚做病毒又一直改變,這個是我對他們唯一的批評。」

何美鄉認為高端疫苗應在拿到EUA後,趕快去做國際認證,才能取得民眾的信任。(圖片來源/信傳媒編輯部)

她認為就算台灣不是WHO承認的國家,也不能把進度掌握在別人手中,「Omicron在1月份進來的時候他(高端)看不見嗎?他也可以趕快做啊!當然效果可能不會這麼好,但他們若是抗體跟莫德納一樣也有6、70%(保護力),就過得了關。」

「剛開始莫德納也是追蹤2個月而已,你(高端)就應該積極去做,對新興感染力要有能力看見未來,也應該要想到一年後EUA沒有更多資料讓他拿到正式藥證,這個就會陣亡,我們的藥審也沒有人很嚴厲地告訴他們。」何美鄉認為這些根本原因還是信心問題,「我講什麼都很清楚,不確定的就不講,他們大概沒有人有這樣清楚的看見。」

疫情第4年不該再花大筆錢買藥物,而是該...

對於明年度8400億防疫預算的分配有何想法?醫療資源如何做到最佳組合?

何美鄉表示8千多億若包含整體紓困金就不算太多,不過她認為不該再花大筆錢購買抗病毒藥物等,「因為我們也看到Paxlovid對一些人有幫助,但對死亡率的幫助可能不大,可能別人認為我冷血,但有些人時間到了,醫療體系怎麼救都是救不回來的。」

何美鄉也提到,Paxlovid和Remdesivir(瑞德西韋)兩款藥物使用的時間點應是一樣的,「都是一診斷就要用,而且越早用越好,但因為Remdesivir是用注射的,必須在醫院才能給,變成像是重症的使用方式,其實並不是。」另一點比較麻煩的是,她提到大部分一診斷為新冠開始都是輕症,會變重症多是5-7天後,「這樣Remdesivir要怎麼給?Paxlovid因為是口服,只要是長輩、有慢性病者就能給。」

至於清冠一號裡也有抗病毒藥劑、抗發炎效用,「而且是口服,其實也應該要早給,但我們很可惜沒有好好把這個藥第三期做完,他們有做一些第二期、Data也很不錯,只是沒有自己使用,第二期還是跟著其他藥物一起。」何美鄉指出。

「所以應該反過來說,2023年也就是疫情第4年我們要做什麼,要去看未來任何一個新病毒、任何感染症都可能會出現,要怎麼讓不健康的人比例減少?就是我書裡最後一部分講的『新防疫未來式』。」

走過新冠疫情3年,政府、國人及專家學者都希望能在後疫情時代找到新出入。(圖片來源/信傳媒編輯部)

新防疫未來式》可從預防「糖尿病」開始延緩國民老化速度

何美鄉指出,多項研究都發現,影響新冠重症機率的關鍵因素很大程度掌握在「你怎麼吃、有沒有動」。「一些臨床實驗維他命D、益生菌,發現有一些抗發炎的天然物質,給了後看起來都有改變病程。像是一個墨西哥的研究發現,感染後給益生菌,一週內抗體增加較快、病毒下降也較快,若讓這些人更早就使用,很可能連入院都不需要了。」

她表示,「其實有慢性病的人就是一種老化,若我們能減低慢性病的發生率,就是延緩整體國民老化的速度,我們一定要回頭來看這件事。」

何美鄉也提到在台灣有230萬名糖尿病友,糖尿病議題不容忽視。「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慢性病,也是促使老化很重要的因素,如果一個剛診斷的人每天很努力監測血糖、施打胰島素、讓胰臟休息,3個月後是有機會可以恢復的!但沒人去做這件事,健保也不會去做,因為太耗資源。」

(延伸閱讀:血糖控不好可能是C肝病毒作祟?醫:45歲以上民眾一生都應做一次「這項檢查」 )

何美鄉甚至觀察到,「現階段3、40歲的年輕人甚至是小朋友,認為空腹血糖只要不超過100就算正常(正常為70-99 mg/dl),但這叫糖尿病前期,有沒有人去注意這件事?這些人假如給他比較對的食物、運動,他就會降下來。假如我們讓人民有這樣的選擇,一定有部分的人會選擇,我們做更多事就可以更早預防,就不需要走到那一步。」

何美鄉認為政府可以從預防「糖尿病」開始,延緩國民老化速度。(攝影/鄭國強)

這些想法正是何美鄉在序中提到「疫後的更好」,也是她對未來的期待。「COVID-19對我而言算是一個攪擾,可是它也是一個幫助。疫情前的好是大家很懷念的,但疫情後怎麼樣能看見更好,這是大家要來一起來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