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濱在地濕地教育特色海牛課程 芳苑國小

教育

噓,不要說話,用身體的所有感官好好感受。聽見風的聲音了嗎?感覺到海風吹拂過肌膚帶來的濕氣跟些許黏膩了嗎?芳苑國小每個學年度大約會安排6次生態教育課程,帶領孩子們親入鄰近步行僅需10分鐘的濕地,讓孩子們實地走訪濕地,認識與自己生活最親近的海洋,進而守護自然。

踏入濕地探尋珍貴生物

觀測天氣、確認潮汐時間,芳苑國小的教師們事前做好了功課,第一堂課的鐘聲響起,學生們在走廊上集合,聆聽著老師所叮囑的事項,滿懷著欣喜準備前往濕地找尋生物。

這是芳苑國小每個學年度共有6至8次的生態教育課程,帶領孩子們踏入濕地,找尋濕地生物並教學外,也融入當地的特色文化:海牛、採蚵、煉油、水耕蔬菜種植……等,讓學問不僅僅在書本裡,更是在生活中處處可見。

小朋友們化身小記者採訪當地店家,了解家鄉的展業/芳苑國小提供。

當孩子們走在前往海邊的路上,老師沿街機會教育:臨海的三合院為了抵禦海風而坐北朝南、院埕比起其他三合院小的原因是不必曬穀,只須曝曬漁網、沿路生長的花草是茴香、倒刺狗尾草可以勾住衣服,到更遠的地方播種……讓孩子們一路上也可以更認識週邊生活環境。

走入濕地,老師要孩子們不說話,用身體好好感受海邊的一切,有海茄苳的地方跟遠一點的濕地風速有所落差,茄苳樹的樹苗往上伸展,樹冠面積擴大是為了幫助它們呼吸,而濕地中鳥類覓食的方式大致上分為兩種:鴴科鳥類雙腳細長,在濕地上快速跑動,依憑著速度來補食螃蟹;而鷸科鳥類的嘴巴上有感測器,插入土裡便能判斷周邊是否有其他生物可以覓食。

孩子們透過學習訓練成為小小導覽解說員,向外國旅客解說家鄉的珍貴溼地/芳苑國小提供。

孩子們踏入濕地,分組找尋生物,並要學習辨認抓到的是什麼生物,讓孩子們不僅是在濕地玩耍,而是更深入的認識這片跟生活相關,但一直沒有更多機會了解的知識。

在地傳統文化融入生態課程

芳苑鄉擁有全台最大、寬達6公里的濕地潮間帶,紅樹林面積約27.6公頃,以海笳冬為主,其次為水筆仔,生態資源豐富,同時也是保育類鳥類大杓鷸、黑嘴鷗等重要棲地。日治時期的芳苑當地居民便開始養牛,當時牛隻的任務,除拖牛車運送貨物與農產之外,還兼有耕田與運蚵之功能。彰化縣政府於民國109年重新登錄「芳苑潮間帶牛車採蚵」(地方俗稱海牛文化)為傳統知識與實踐類別之無形文化資產。吳偉誠校長與教學團隊深感海牛文化對地方的重要性,於民國105年開始規劃發展一系列的特色活動與課程,依照每年孩子們的反應、產業、天候的變化來做微調,年年都發展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特色課程。

芳苑國小帶領孩子們實地接觸與觀察潮間帶生物。

芳苑潮間帶牛車採蚵文化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在民國109年登錄為彰化縣第一個「傳統知識與實踐」類別的無形文化資產,「傳統知識與實踐」無形文化資產全台灣只有4件。芳苑目前只有8隻海牛,未來要如何延續這項無形文化資產,成為芳苑國小的老師與孩子們心中最想找出的答案。

海牛文化課程和在地多個單位合作,如:牛車伯、海牛學校、海牛驛站、芳苑海牛觀光協會等產業業者親自替孩子們上課,讓他們更加了解當地的蚵產業與海牛文化的形成由來。透過業者傳授、孩子們親自訪談,更能深刻體驗到採蚵的辛勞。

將海牛製作成立體雕塑美化校園/芳苑國小提供。

民國107年由教師、學生、家長與社區養蚵達人共同在校園搭建芳苑蚵架裝置藝術,環境教育布置讓孩子觀察、了解從古早的竹子插蚵養殖、排路青(給討海人辨識蚵車、牛車的道路及膠筏的水道指引)到平掛蚵架養殖,設計「芳苑產業小達人」課程,讓孩子們親自撰稿、導覽家鄉特色。民國108年校慶則是召集芳苑海牛觀光業者首創「海牛文化節」,讓9頭海牛入校造成一時轟動。

芳苑國小的老師說,讓孩子們實地觀察,比坐在教室裡背誦書本裡的內容,還要更讓孩子們有記憶,芳苑是他們的家鄉,對於家鄉有更深的一層了解,有助於孩子們認識生活景觀,也能讓孩子們更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並以芳苑為傲。

「四力」傳遞永續發展理念

師生運用蚵繩創造為在地特色的裝置藝術:蚵瀑布/芳苑國小提供。

民國105年開始,芳苑國小規劃及發展一系列特色活動與課程,其中核心理念圍繞著「四力」:文化創生力、友善食育力、跨域創意力、永續生態力。

芳苑國小110 年榮獲教育部教學卓越金質獎肯定。/芳苑國小提供。

文化創生力即以海牛文化為中心,以「走讀海牛知芳苑」為核心,帶領孩子們追尋家鄉歷史及文化,了解更多在地故事,將文化向下扎根、向上開枝散葉。跨域創意力則以生態課程當中,撿拾回來的文蛤、蚵殼加以彩繪、加工,孩子們自行規劃構圖,加上老師的協助,在校園內製作出一幅入海前沿路能夠發現的生態分布圖,記錄著當地特色物種的潮間帶地圖,雖是孩子們的童趣畫風卻扎扎實實呈現了對於在地的深刻觀察及研究,令人驚嘆。

永續生態力為推動生態教育,從校園、家園一直到大海,觀察周遭的事物,並探索人與自然的關係,進而讓孩子們更能同理、守護這片珍貴的土地。隨著課程的推行,從特產出發走向家鄉產業,培養孩子尋找問題、解決問題與口述導覽的能力,芳苑國小的老師說,現在孩子可以走入校園與潮間帶,跟人們介紹家鄉的特色與產業,從對於家鄉的陌生,漸漸蛻變為知土愛鄉的芳苑子弟。

越在地越國際

吳偉誠校長說,藉由在地形象、在地素材,把課程從教室拉到海邊,學習型態變得多元,同時也能讓孩子更有思辨能力,所謂「越在地就越國際」,這些孩子們了解了自己家鄉的文化之後,才能進一步對這片土地關懷及推廣。

從前孩子們或許會因為自己出身於偏鄉而感到自卑,但藉由這一連串的教育課程,孩子們對於芳苑的情感生根,看到家鄉的美好,並知曉芳苑有許多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這些事物都讓孩子們對於自己的家鄉充滿了強大自信。種家鄉的味道,品家鄉的文化,嘗家鄉的滋味,真正的味道是來自有鹽分的大地,有海風考驗的芳苑味。

融入許多芳苑在地特色的洪掛圖書館—芳華海苑,成為特色課程的優質展覽場地/芳苑國小提供。

吳偉誠笑說,這幾年上了教育課程後,孩子們的表現、反應都超乎老師們的想像,在學習過程中,孩子早就有了化被動為主動的能力,有自己的想法,知道該如何達成所需要的目標,老師們在一旁除了驚艷外,同時也充滿了欣慰與感動。

打開了芳苑國小學童的文化視野後,小小的芳苑國小僅有80個孩子,但卻能夠創造出精彩的成果,校外比賽的成果豐碩,孩子們的思維能力也有所提升,蛻變的芳苑國小,不只讓孩子們學習到更多重要知識,也讓老師、校長甚至社區都有所收穫。

推廣芳苑在地文化 榮獲卓越金質獎殊榮

芳苑國小運用在地海牛文化發展人文文化與自然環境特色課程,並結合家庭、社區以及在地業者,成功建構地方知識學,並在民國110年榮獲教育部教學卓越金質獎,透過課程,老師、學童邀請地方文史工作者指導學生訪談地方耆老,透過文字、攝影和錄影的方式記錄海牛文化,讓學生得以筆耕在地歷史,創造出獨特村史書寫內涵。與社區長者、祖父母、家長和芳苑國小老師「共筆書寫」地方歷史,影片獲選彰化縣小記者Fun大鏡最佳影片及最佳人氣獎,相關成果並收錄在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透過藝術創作與教育結合,芳苑的孩子們都能自己說出海牛的文化故事/芳苑國小提供。

民國110年,芳苑國小舉辦「走讀海牛知芳苑」計畫,數名六年級的學童利用暑假時間,成為了「海牛小記者」,在當地採訪社區耆老、海牛伯、海牛學校、家中長輩……等,並透過影像和文字記錄下海牛文化的點滴,加上學校老師的協助,共筆寫下芳苑的地方歷史。

這珍貴的成果於「中臺灣文化記憶庫系列講座-濁水溪論壇中」發表,老師們也相當驚喜,孩子們比想像中還要更有想法、不僅有執行力完成這一連串的成果紀錄,更自告奮勇希望能夠與文化局長、文化部長進行文化對談,展示他們的研究成果。

孩子們如願透過視訊採訪彰化縣文化局張雀芬局長,張局長除了肯定小朋友們守護地方文化的心,也提供許多寶貴的建議。後來寫信給文化部李永得部長也獲得回信,小朋友們年紀雖小就擁有關心自然生態、文化資產的熱忱,這份愛護家鄉的心,令李部長深深地感動。這份肯定也為芳苑國小關懷海牛文化計畫,注入延續的動力。

現在,芳苑國小的孩子很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吳偉誠說:「學習來自生活,生活就是學習」,學童們從不斷提問的人,再慢慢轉變為解決問題的人,學校就如同芳苑在地的縮影,期望透過環境生態教育,一步一步改變芳苑,透過孩子們純真的眼眸,傳遞芳苑的美好到全世界。

未來,芳苑國小會持續利用現有的這套課程模組,因應環境變化做滾動式修正,並加入更多時代議題,鼓勵孩子們更多元思考,透過其他面向教學整合,讓孩子成為在地永續發展的守護者、創生者,以家鄉為榮的全球公民。

本文轉載自《彰化味》季刊。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