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印度兩個核武大國 為何拿石塊、棍棒互打?

國際

媒體報導,中國與印度雙方2022年12月9日,又在冰天雪地的喜馬拉雅山邊境(印控的阿魯納恰爾邦的達旺地區)爆發衝突,雙方上演肉搏戰,使用拳頭、棍棒、電擊槍等武器,導致有數名士兵受傷。

其實,中印邊界衝突不斷,最嚴重的一次在兩年前,2020年6月,在拉達克地區,中印兩方爆發肉搏戰,甚至導致20名印度士兵和數量不詳的中國士兵死亡,這場戰鬥是兩國自1967年中印邊界對峙以來最嚴重的邊界衝突。

中印難解的心結─爭議的邊界

由於中國與印度並沒有一條經過實際會勘界定,或是因條約同意的合法邊界,1962年邊界戰爭也沒有解決爭議的邊界問題。兩國長達3000公里的邊界中,爭議邊界主要有東、中、西3段。東段是阿賽克欽(印度稱拉達克Ladakh)和西段的印度阿魯納恰爾邦(Arunachal Pradesh,中國稱藏南),還有錫金段,涉及中、印、不丹三國的爭議。

正因為中印邊界未劃定,1959年從邊界對峙,演變成小型武裝衝突,1962年,兩國因而打了一個月的邊界戰爭,但中國大敗在軍事、後勤補給都沒有準備好的印度敗給了中國,導致印度留下「恐中、仇中」的歷史創傷。

拜信心建立措施所致,肉搏戰取代核武

在自由制度主義強調國際建制可以促進合作的氛圍下,中印從1986年開始進行邊界對談,至今已進行至少40回合的會談,彼此建立的信心建立措施(CBMs)與協商會議,已讓中印從1976年在錫金段發生過的拉堆山口衝突後,和平維持至少54年。

信心建立措施,就是要求雙方嚴守標準程序,彼此邊境部隊在爭議邊界巡守時,需要反背槍枝,且槍口向下,並且向雙方揚旗,高喊「中印是兄弟之邦」,避免可能發生的駁火。

隨著兩國經濟崛起,中印紛紛投入邊境的建設與增軍,令人緊張的是,雙方每年互控侵犯邊界達上百次以上,因為是爭議邊界,不能說你入侵還是我入侵;但因邊界未定,勢必要巡邏、設置巡查哨,「刷存在感」,只要一方增設碉堡,加強戰車等補給,就遭對方指責改變現狀,任何風吹草動,可能擦槍走火。

西藏議題,爭議之重

「戰爭」一直都是解決邊界爭議的選項之一,因此中印兩個大國的邊境衝突,成為國際現勢的焦點。

最麻煩的是,西藏議題是中印關係最大的跘腳石。

以2022年12月發生邊界衝突的達旺來說,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達旺是六世達賴喇嘛的出生地和印度最大的佛教寺院所在地,達旺也充滿了政治象徵意義。印度於1951年控制了達旺,同年中國吞併了西藏,八年後,達賴喇嘛流亡印度,在達蘭薩拉建立流亡政府。

中國與印度在西藏議題的立場大相徑庭。中國認為達賴喇嘛是分裂主義份子;基於人道主義與對佛教的親近性,對印度人來說,達賴喇嘛是藏傳佛教的尊者,是西藏人的精神領袖。至今仍有很多印度人希望西藏獨立,並且認為「獨立的西藏」才是印度北邊的鄰國,而不是中國。

中國為控制西藏,在西藏加強基礎建設與軍事布署,被印度解讀為邊界的安全威脅,使印度也在邊界加大基礎建設與布軍,同時頻頻指控中國入侵中印邊界。西藏問題與邊界爭議成為加劇雙方安全困境的主因, 西藏問題讓兩國關係只能維持在「冷和」的關係。

用外交取代交戰,才是和平之途

從防禦現實主義(defensive realism)的角度來看,邊界會談等信心建立措施,提供了抑制戰爭的因素,例如2013年發生在西段中國新疆的阿賽克欽(印度稱Ladakh)為期二週的邊境對峙、2017發生在錫金段、2020年在加勒萬河谷(Galwan Valley)駁火衝突,最後都以召開邊境會議解決。

其次,雙方都是核武國家,核子武器雖有互相保證毀滅的功用,但核武最大的功能是互相嚇阻(deterrence)的功能。

再者,兩國所建立的經濟互賴的關係,雙方領袖每年在金磚四國、20國峰會等會議的見面,對戰爭仍有抑制的作用。

最後,正如防禦現實主義認為,一個單純尋求安全的國家不會無端興戰,除非內部動亂或是極度誤判外來的威脅。就像中印1962年的戰爭,14世達賴喇嘛逃至印度成立流亡政府;毛澤東誤以為印度總理尼赫魯協助14世達賴喇嘛推翻中國對西藏的統治,因此不惜一戰。未來,一旦達賴喇嘛辭世,印度若再支持西藏反抗中國,常態的邊境對峙即可能升高衝突引發戰爭。

英國首相邱吉爾曾說:「如果你對每隻向你吠的狗,都停下來扔石頭,你永遠到達不了目的地。」中國與印度只要回到談判桌,取代拳頭相向,和平就有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