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陸歌劇院:融入海洋和城市地景的冰山建築

國外旅遊

撰文.攝影/謝宗哲

謝宗哲

現任Atelier SHARE(享工房有限公司)代表。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博士(2007),前亞洲大學專任助理教授(2008 ─ 2015),曾任教於交大建築所、東海建築系、中原建築系。譯有《席捲世界的日本建築家群像》、《日本建築的覺醒》等。

到奧斯陸歌劇院,人們不一定是為了參與藝術活動,更多人專程來這裡漫步,坐在海岸邊上沉思,在露天咖啡座聊天、躺在斜坡上閱讀,享受身體在開放場域的自由。

歌劇院的立面採用帷幕玻璃,映照出混合了天空和海洋的的藍色。

位於挪威首都奧斯陸港灣的歌劇院,受惠於濱海地區再開發的計畫,投資五億歐元耗時五年在2008年完工。大劇場有1,364席,其它兩座小劇場設置了200~

400席,是挪威最大的文化設施,同時是挪威國立歌劇芭蕾舞團的根據地。

當初的競圖要求,這棟建築必須兼具高質感與地標性,最後從多達350個設計提案中雀屏中選的提案,是以仿擬冰山的獨特外觀及其高度可及性見稱,成了奧斯陸水岸最受注目的建築。

在水邊與綠地上自在的身體展放,那或許是身為維京人後裔之天性的爽朗豪邁,以及對於夏日時光的渴望。於是在水岸邊會設置許多 的木棧板步道或休憩的平台。是奧斯陸/北歐無比怡人的仲夏風景。

在高度建築技術的展現與對於城市之影響力的加持下,奧斯陸歌劇院在2008年於世界建築Festival贏得了文化獎,並且於2009年拿下了在建築界中極具指標性的密斯.凡.德羅獎(以20世紀最知名的現代主義建築師為名,是歐洲獎金最高的建築獎項)。

人們可以在行走在歌劇院的屋頂

歌劇院像是位在峽灣的一座冰山,表面積最大的立面上以全面帷幕玻璃處理,這個巨型量體並不至於帶來壓迫感,反而帶有某種邀請人們靠近它的期待感,並巧妙映照出天空很挪威的藍色──介於天空與海洋之間、在明亮與陰暗之間、具有某種厚度的那種藍。歌劇院的白色斜坡向天空敞開,並直接碰觸在海平面上,成為港灣的水邊視覺焦點而深具存在感,但卻毫不違和地妥善融入背後的城市景致中。

奧斯陸中心區的城市交通以輕軌為主,於是城市空間得以歸還給人的使用,而非為私人交通工具所佔領。

設計團隊斯諾赫塔(Snohetta)讓這座歌劇院以傾斜的姿態蟄伏在峽灣和周圍群山之間,造就了它最出色並受歡迎的特徵──一個人們可以在上面行走的屋頂,就那樣地直接晾在大街上。

這份極致融入城市的姿態,被定義為一片具有可及性、可親近並可在上頭散步的雕塑。從地面前的這道巨大坡面慢慢往上攀登,越是上到屋頂的高處就越能夠享受到奧斯陸城市街景之變化的樂趣。

將這道山坡變成「地毯」,成為人們可以散步的休憩場所,更發揮了作為市民公共空間的機能。這上頭的「無」與「空白」,既沒有預設的任何表演節目,也沒有任何商業壓力下的要求,反而充滿各種潛力與可能性。

如同冰山狹縫裡的歌劇院內部

一踏進奧斯陸歌劇院室內,在眼前展開的是以白色大理石所鋪設的入口大廳,牆面如同冰山般漂亮的漸層色彩與造型散發著凜冽的魅力。空間全體以白色大理石、橡木及自然光點綴,自然光從猶如冰山裂縫般的玻璃開口處射進來,大理石將那光加以反射,空間全體變得明亮柔和而令人深感舒適。帶有劇場機能的部分則以木材牆面所覆蓋,在外部自然光的照射下創造出優雅的陰影。

內部空間以白色大理石、橡木為主,自然光從猶如冰山裂縫般的玻璃開口處射進來。

進入歌劇院建築宛如踏進雪山裡,是一種人造與自然之間的對話。進入劇場內也同樣產生空間氣氛的改變,在那裡持續有著具有北歐性格的橡木材所包圍的空間延伸。間接照明與爽朗木頭材質的溫潤,伴隨著融雪般的自然光,能享受在優雅的沉靜感中而獲得療癒。

至於塑造成曲線的入場動線,給人一種即將進入某場戲劇之故事中的身體感,讓人充滿期待。

巨大尺度的白色大理石屋頂

奧斯陸歌劇院擁有巨大尺度的白色大理石屋頂,極受歡迎,幾乎是挪威奧斯陸的代言人。人們前往歌劇院不再只是欣賞高階藝術的歌劇或音樂展演,也可以專程來到這個與水邊相連的坡面漫步:坐在入口旁看人、坐在海岸邊上沉思,在露天咖啡座享用餐食、躺在斜坡上閱讀,更可以靜靜地眺望遠方,享受著身體在這個全然開放、自由場域之上的伸展與舒暢。這樣的開放性場域,順應周邊環境與風土的考慮下所展現的低調建築姿態,完美呈現了屬於北歐當地文明的特色。

奧斯陸歌劇院

www.operaen.no

從奧斯陸中央車站步行約6分鐘可抵達

Kirsten Flagstads Plass 1, 0150 Oslo, Norway

建築事務所小字典

Snøhetta(斯諾赫塔)

以挪威奧斯陸為根據地,同時也在美國紐約設有據點的建築事務所。特徵在於重視從地景起家的傳統,在驅使最先端技術的同時,也繼承了久遠歷史中屬於匠人技藝的光芒。

以「形式追隨環境」作為中心思想,建築作品體現出美學與功能上的緊密連結,意味著追求一種能夠為環境帶來最佳效益的形式。他們關注建築與人之間的互動、強調場所,重視自然地景與人造空間的對話。在探究空間內在本質的同時,亦積極提供解決設計問題的各種另類解答。

本文轉載自《新北市文化》季刊。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