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艘自製迷你潛艇 水下航行刷新紀錄

新科技

台灣第一艘MIT迷你潛艇水下航行刷新紀錄!國立中山大學今年8月前往小琉球,此次實海測試除搭載雙人下水,「最終寫下人員入艙歷時3時40分,水下自控航行近2小時的新紀錄!」中山大學於12月15日於台灣國際造船港灣舉行「科研水下載人載具」發表會,校長鄭英耀和海下科技研究所教授王兆璋親自入艙下水見證。

中山大學海下研究所有多年執行無人水下載具探勘經驗,但水下有人載具才被國際視為技術的分水嶺,歷經5年研發,在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國防大學、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中信造船集團、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等單位的協助之下,於今年8月在小琉球的緩坡進行實海測試    ,「最終寫下人員入艙歷時3時40分,水下自控航行近2小時的新紀錄!」

台灣自製載人小潛艇,水下航行創新紀錄

中山大學研發長王朝欽表示,今年6月團隊先於台船內海碼頭完成第一次雙人維生系統測試,水下歷時1小時31分,這讓團隊有信心挑戰實海域,選定8月至小琉球的緩坡進行實海測試。

他指出,相較港灣,外海屬不可控的環境,團隊歷經多次勘查,克服3大狀況,包括避開小琉球觀光區潛水、立槳、風帆運動的遊客,載人載具航行路徑水深須介於10米至20米間,考慮救援需求,母船勵進研究船須於水深約50米處待命,並出動指揮船海景號、戒護用的海環號等。

首日先在無人入艙的情況下由潛水員通過安全測試,翌日再由工程師及科學家入艙下水。實測當天,載具先由勵進號拖曳30分鐘抵達預定實驗海域,潛水員操作定深、定點、上下、左右旋轉等測試完畢,再移交駕駛權至艙內,由艙內再次進行載具運行測試,最終創下台灣第一艘MIT迷你潛艇水下航行新紀錄。

水下探勘神器,未來海事工程可發揮大作用

海探測不但幫助能源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對於海底地質探測、地形探測、生物探測都具有共要貢獻以外,台灣能源政策正打造離岸風力發電電網,將大量倚賴海事工程,水下探測亦有發揮的空間。

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兆璋表示,「當下不是激動而是感動!」他形容,這就像學步幼兒放開母親的手,計畫指揮官、中山大學海下科技研究所所長陳信宏則說,工程師入艙的階段「壓力很大」,中山大學水下載具中心預計明年4月再次實海測試,挑戰更深的海域、更長的航行時間,並著手研發下一代米你潛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