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島事件史料彙編》陳儀深憶陳若曦曾當面告訴蔣經國:「高雄事件不是叛亂!」

政治

國史館於2022年12月24日星期六下午2點,在國史館臺北館區4樓大禮堂舉辦「《戰後臺灣政治案件—美麗島事件史料彙編》9-15冊、《泰源事件史料彙編》新書發表暨座談會」。

包括美麗島事件當事人姚嘉文、陳忠信、李明憲、冬聰凜、林樹枝、陳信傑,家屬友人周清玉、施又熙、田孟淑,辯護律師尤清、李勝雄,在國際救援上扮演重要角色的艾琳達(Linda Gail Arrigo)、陳若曦,以及泰源事件當事人蔡寬裕、高金郎,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薛化元教授、臺灣大學歷史學系陳翠蓮教授及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陳佳宏副教授等貴賓蒞臨與會。

贈書儀式後,(由左至右)姚嘉文資政、蔡寬裕前輩以及國史館陳儀深館長和人權館洪世芳館長合照,這張照片集結了受害者以及現今繼續讓大家了解過往史實之人,意義非凡。(圖片來源/國史館)

陳若曦二度面見蔣經國告訴他:高雄事件不是叛亂

國史館陳儀深館長在開幕致詞中,特別提到陳若曦女士,回憶二十年前在訪問陳女士時,聽她談起當年在美國家裡怎樣和阮大仁先生草擬救援信,由莊因先生用毛筆謄寫,再分頭打電話,對方同意後代為簽名,包括杜維明、余英時、李歐梵、許倬雲等30幾位海外學人。並在回到臺灣與蔣經國二度見面時,當面表示:「高雄事件不是叛亂」。

另外,陳儀深還介紹國史館在今年9月出版的《蘇東啟案史料彙編》,台獨武裝的故事只講了一半,因為鄭金河、陳庚辛幾位充員兵繼續在泰源監獄進行武裝行動。陳儀深表示,臺灣的現狀是一代接一代前輩奉獻所塑造,應多多理解,才不會因一時挫折迷失了方向。

接著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指出,臺灣的自由民主人權,從二二八到美麗島事件,是前輩付出代價所得來,對於他們的努力和不憂不懼的精神,不禁油然感佩。人權館自感使命沉重,在此一轉型正義當口,盼能將過往史實呈現在大家面前。

蔡寬裕親身經歷,視死如歸,同行不如同命

貴賓致詞時,蔡寬裕前輩以其親身經歷提到,泰源事件的烈士是「明知不可而為之」,抱著必死的決心。他清楚記得1970年2月8日行動當天上午6點,鄭金河交代鄭清田要照顧其子、詹天增交代要照顧其母。但他不認為可行,只是大家「同行不如同命」。

另一致詞貴賓姚嘉文資政認為美麗島事件不應該只是狹義看成高雄事件,而是有具體主張、各地分社組織及縝密的規劃,與前後的黨外政治行動有明顯的不同。

座談會後(由左至右)陳佳宏教授、薛化元教授、國史館陳儀深館長與陳翠蓮教授合影。座談中,幾位教授皆提到史料不可盡信這點。(圖片來源/國史館)

高俊明案及林宅血案代表台灣社會反抗威權的聲音,重要性不可言喻

在新書介紹後,國史館特別邀請專家學者座談,由陳儀深主持。首先由薛化元教授發言,他肯定國史館自張炎憲館長以來,一直努力持續推動戰後臺灣政治案件史料的出版,也提醒注意在檔案中所呈現臺美時間差的問題,且檔案內容不一定是真的。

陳翠蓮教授提到,高俊明案中許多人追求正義公理,共同支撐起了這個運動。尤其感人的是高俊明的答辯書中表示,他願意付出個人的性命和財產,換取其他同案9人的自由。姚嘉文資政同樣強調史料不可盡信,並提到國際救援行動,應強調理念的散播,而非個別受刑人的可憐與困難,以免模糊黨外運動的訴求焦點。

國史館繼年初出版美麗島事件主要脈絡的18冊後,賡續出版9-15冊,為與該事件相關之國際救援、高俊明案(藏匿施明德案)及林宅血案史料,有助於對美麗島事件得到較為周延而完整的理解。

而泰源事件之案發原因、發展脈絡等,亦可透過這次出版的史料彙編,得到清楚且深入的呈現。這兩大事件,代表1970年代臺灣社會反抗威權、追求獨立自主的努力,推動臺灣走向民主化的道路,重要性不言可喻,值得國人同胞認識此一歷史過程中的經驗與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