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分享愈富有的眷村生活滋味

地方生活

攝影/李俊賢

撰文/游惠玲

撰文者介紹

游惠玲

當過十多年的生活飲食線記者,上山尋夢幻土雞、下魚塭找絕美香魚、天剛亮要去挖白蘆筍、暗夜裡等火龍果開花,喜歡採訪主廚一探料理祕密,更愛和農夫交朋友。著有《飲食是最美好的教養》,臉書請找「水方子廚房手記」。

攝影師介紹

李俊賢

自由攝影,臺藝大通識中心兼任講師,「三重眷村文化園區推動小組」成員,長期關注眷村文化發展。著有《一個村的三。重。思念》(2011年新北市文化局補助)。

昔日三重一村,今日眷村文化園區位於三重區正義南路86巷的空軍三重一村,為北部地區僅存之日據時期防砲陣地,民國43年眷舍圍繞防砲陣地次第興建,後因眷村鄰近淡水河,常遭遇颱風、水患等天災毀損,經陸續改建,而形成今日所見樣貌。基地保存有日治時期構築的防砲陣地及地下甬道遺跡,於民國95年登錄為歷史建築,成為新北市眷村類文化資產之首例。

因應都市發展所需,國防部推動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政策,原眷戶自民國96年陸續搬遷至板橋健華新城,熱心的市民、社團與眷村組織者為保留眷村生活記憶,共同發起並持續多年的眷村保存營造運動,在公部門的支持下,成就了空軍三重一村進行全區保存。

三重一村活動錦春姐炒米粉。

修復後的空軍三重一村,轉型成「新北市眷村文化園區」,推動眷村文化保存、教育推廣,集結不同行動者的力量,連結在地情感及藝文資源,賦予眷村文化新的生命能量,成為眷村文化保存與再生產及地方文化休閒場域,並帶動地方發展。

這天,在空軍三重一村(新北市眷村文化園區)擔任解說員的張錦春,特別為前來採訪的我們準備了兩道眷味拿手菜,珍珠丸子及涼拌豆芽菜。蒸籠裡,珍珠丸子的香氣悠悠逸散,引誘我們乖乖跟著今天的女主角走。

「到蕭家廚房去拍吧。」錦春姊身穿桃紅色改良式旗袍,手上拎著菜,腳上踩著繡花鞋,優優雅雅穿過村子廣場,一路往蕭司令家的廚房走去,熟門熟路的,像是要去串門子。

曾經,那是她的眷村日常。

錦春姊一直是村子的超級後備支援,大小活動都看得到她的身影、嚐得到她的好手藝。

「我婆婆和蕭家是四川成都同鄉,住得很近,到三重一村又再當一次鄰居,真有緣,蕭司令還是我的證婚人呢。蕭媽媽(蕭司令太太)喜歡做很多醃菜,你看,櫃子裡的泡菜,就是她做的,以前在眷村就是這樣,什麼都要自己來。」錦春姊為我們介紹廚房裡這些那些,景物依舊,彷彿早已搬遷的老宅主人蕭媽媽,等一下就會回來洗手做菜。

錦春姊的三重一村,不曾離開過

我和攝影師李俊賢跟錦春姊相識已久,我們曾經一起熱血參與三重一村的保存行動,前前後後十多年,來來回回奔波,看著這村能夠成為眷村文化園區保留下來,特別有感。那時,村民知道要搬遷,經常在村裡的小丘公園上聚會,搬出了家裡用不上的冰箱、瓦斯爐、卡拉OK、茶具,就這麼,聚餐喝茶聊天唱歌,想要把這好時光多掙點存下來。

而錦春姊,有活動她都參與,全力支持、全心投入,一直是溫暖有力的後盾,從不吝惜自身好手藝,她拿手的撥魚兒、炒米粉,我們念念不忘。眷村文化園區成立後,錦春姊又即刻加入導覽員行列,心心念念要把這些眷村好時光讓來園參觀的遊客感受到。說起來,錦春姊從民國65年和先生交往開始,就沒離開過這村,「我真的太喜歡這座村子了,希望大家都能來認識它,感受眷村文化。」這句話她總掛在嘴邊。

說到興頭上,錦春姊唱起一代妖姬白光的〈嘆十聲〉,「煙花那女子嘆罷那第一聲……。」同行主編隨即打開手機的音樂軟體播歌伴奏,這詞兒唱的原來是青樓女子的哀怨,帶著心傷無奈的小調。錦春姊笑說,過去村子長輩愛聽這首歌,「我本來是不愛唱歌的,但聽久也會唱了,我們還會拿條手絹往地上拋。」錦春姊示意做了個丟絹子的動作,惹得大家笑了起來。

這天下午,那條我們沒見著的絹子,拂起太多太多回憶。

從客家庄到眷村,愛物惜情心意不變

故事要從錦春姊嫁到空軍三重一村之前說起。她是客家小孩,家住苗栗市區,在父母的愛與呵護中成長,雖是排行老三,卻有大姊般的擔當與體貼,自小就懂得照顧身邊的人。

「我爸爸是木匠,媽媽每天都要忙做菜給工班吃,哥哥姊姊要做比較粗重的活,我就在廚房幫忙,小學三年級就會生火做菜。」錦春姊從小就俐落靈活,雙手萬能。她自謙不愛讀書,高中畢業就到臺北工作,第一份工作是餐廳服務業。

她進入臺北欣欣餐廳擔任外場服務員,這家當時知名的湘菜館,是由退輔會開設,也是在這裡,錦春姊認識了在餐廳從事會計職務的另一半,「他很孝順,彬彬有禮,家裡住三重一村。」就這麼,女孩找到了喜歡的工作,也遇見了美好的歸宿。

來到新故鄉的老兵軍人吃到家鄉菜,心上就滿足了,也是這些惺惺相惜的人情,讓菜餚更添美味。錦春姊透露稱職外場秘訣,「我會記住客人口味偏好、喜歡的熟軟度,為他們配菜,同時叮嚀廚房:『豆腐要燒得特別透喔。』」這份靈巧貼心,讓錦春姊在短短一個月,就升職為領班,也學習製作各式小菜,「涼拌干絲、豆芽菜或小黃瓜、大頭菜,都是我們負責的,可以賺服務費。」這天,錦春姊帶來的「涼拌黃豆芽」,最初就是在欣欣學的,黃豆芽、紅蘿蔔絲燙熟,拌入蒜末、鹽、白胡椒、麻油,最後擱點烏醋,簡單調味就香氣十足,畫龍點睛的是錦春姊自製的辣椒醬。

這是道充滿眷村記憶的菜。黃豆芽價格便宜又營養充足,做法簡單多元。過去眷村生活清儉,錦春姊的婆婆來自成都,吃辣如同呼吸般自然,一道黃豆芽加入足量辣椒醬,幾根菜就能配上一碗飯。海帶絲也不貴,連同黃豆芽加水煮湯,就成為素的排骨湯,「哪兒有錢買排骨煮高湯,只能加水。」就連空心菜也能一菜兩吃,「菜梗切一切炒辣椒,菜葉煮湯,就有兩道菜」,或是「磨豆漿剩下的豆渣加辣椒炒一炒,就能配飯」。

仔細一瞧,發現錦春姊的涼拌黃豆芽還特別挑掉根鬚,她笑說,這是從眷村將官夫人那兒學來的講究,「她們會聚集在村裡的大榕樹下,一邊聊天,一邊把豆芽菜掐頭去尾,綠豆芽就變身銀芽,很漂亮。」窮則變,變則通,就有限的食材下,變化出生活的小確幸。

是媳婦也是女兒,故鄉異鄉都是家

回想起來,那些曾經的辛苦現在都變成甜蜜往事,只要以人情溫暖調味,就什麼也不苦了。「我公婆真的很疼我,把我當女兒。」錦春姊回憶,跟先生交往時,她就會到未來婆家走動,餐桌上有砂鍋魚頭,餐後也一定有水果,「我還以為家裡餐餐如此,後來我先生告訴我,因為你在才有這些。」

錦春姊嫁進村子那天,公公為她鋪了紅毯,長長紅毯一路接她下禮車、進家門。國際巨星等級的新嫁娘,「紅遍」整個村子,也是後來錦春姊才知道,這是公公的心意,「讓新娘子踩紅毯進門,幸福好命不操勞。」

錦春姊拿手的「珍珠丸子」,就是過去特別為公公製作的菜餚,「公公是湖北人,珍珠丸子象徵團團圓圓,過年過節時吃的大菜。」紮實Q 軟的丸子裡有錦春姊的巧思,豬絞肉要先甩過,加入固定班底荸薺切末,秘密是杏鮑菇及少許洋蔥末,前者天生彈牙帶來口感質地,後者則讓丸子香甜有味,再撒點花椒粉,去腥提香。還沒說完,肉丸子外頭蘸裹的糯米,要用圓糯,「吃起來更Q。」

黃豆芽價格便宜又有營養,是過去眷村日常食材,快速涼拌就能上桌。

錦春姊回憶起過去婆婆幫忙帶小孩、張羅家事,讓她在外工作無後顧之憂,心裡升起無限感激,「我婆婆總會把鍋子刷得白白淨淨,婆婆走了之後,我看見鍋子髒了,就會想起她的體貼。」過去家裡的辣椒醬配方很簡單,搬離村子後,錦春姊自己加油添料,巧手慧心做出新版本。

朝天椒不能少,還加入香氣足的大紅袍花椒粉、帶甜味的甘草粉等香料,溫香柔辣,跟她本人和這村的故事一樣,讓人想念久久。

過年過節特殊日子,就要出這道手路菜「珍珠丸子」,團圓歡喜。

小村故事多,充滿喜和樂

空軍三重一村是個特別的存在,過去很少人知道三重有個眷村,但只要走過一趟,就忘不了這座小世外桃源。從村子大門口向內張望,一眼看不穿,親身走過連接外頭馬路的通道,就能感受曲徑通幽、豁然開朗。小廣場上,緬梔、桂樹放送清香;廣場旁的小丘底下,是從日據時代留存至今的防砲陣地聯絡道,那時,日軍高射砲部隊駐紮在此,負責總督府(今總統府)的空域安全。

接著,村子的居民搬進來了,開始空軍三重一村生活;後來,村民搬遷,新北市眷村文化園區成立,村子還在,有了新的時代任務。

這邊發生過太多動人的故事,眷村特殊而緊密的住居方式,造就鄰居間親如家人的情感。村裡的楊大姐,受託照顧鄰居傅媽媽長達十八年光陰,日日為她打理三餐,為此楊大姐連遠門都不敢出。村子離淡水河近,過去不時會鬧水災,有次水勢來得急猛,楊大姐二話不說,立刻涉水進入傅媽媽家,將人帶出,安置在自家二樓。

錦春姊導覽時,會帶大家去看朱家的茄苳巨樹,抬頭望,它枝葉繁盛、枝幹往空中伸展,英姿煥發。搬遷當時居民心裡有太多不捨,朱將軍以毛筆寫了封信送給自家大樹,希望接手之人能繼續好好愛護它:「這茄苳大樹是我好友,而今要和你分別,有依依不捨之感,祝你千年不老,有緣會來看你。」現在,大樹多了好多朋友,前來一探究竟的遊客,都會跟他說悄悄話。

採訪結束,錦春姊雀躍翻開臉書,跟我們分享遊客的回饋。幾個家庭的家長帶著孩子前來參觀,很感謝錦春姊的陪伴導覽,上傳許多精彩有趣的照片。「我想來寫一本書,從我年輕寫到現在,好好寫一村的故事。」讓眷村的氣味與情感繼續傳誦、記憶,對錦春姊來說,是最幸福的事了。

我們請錦春姊在過去自家門口拍照,第一次造訪村子的情景,像是昨天。

越分享,越富有,聽起來不合邏輯,卻持續在錦春姊生命中得到最溫柔的驗證。

採訪後記

文/駱亭伶

動人的眷村故事,說也說不完

大學時在三重正義北路的廣播電台打工,卻對另一頭正義南路空軍三重一村一無所悉。這次跟著長期關注眷村文化的惠玲、俊賢採訪錦春姊,眷村的一景一物,真是有說不完的故事。

最大的感觸是人世間的離合聚散無常,因緣卻十分奇妙。當年客家美眉錦春姊要嫁入外省家庭,長輩難免有所擔心,偏偏對門鄰居媳婦,正是從一村嫁到苗栗客家庄,冥冥中,牽起了緣分。而預計拆遷的一村,卻因搬遷公告一再推遲,足足晚了兩年,惜別會一辦再辦。原本匆促苦澀的離別,成了漫長的告別,眷舍居民反而更有餘裕投入文化保存工作,搶救老建材,蒐集老照片,傳承眷村菜等,隨著眷村文化園區的成立,可以與更多人分享。

眷村迎春2013活動紀錄。

此行最開心的是與一村14號前院的茄苳樹相遇。不知是否因生病或受環境壓制,樹身彎曲得極厲害,卻在一個轉身後,枝開葉展,燦爛生長,像是活得再沒有任何顧忌,無負於朱將軍對它的深情掛念。我不會稱其為老樹,因為感覺它一點不老,就像如今門扉敞開的空軍一村,還有立志將生平經歷寫成書的錦春姊,青春正盛的姿態,讓人很想學習呢。

本文轉載自《新北市文化》季刊。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