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關注10家亞洲公司 聯電受惠「去中國化」供應鏈擴大強勢上榜

國際

在經歷俄烏戰爭、通貨膨脹和揮之不去流行病的2022年之後,《日經亞洲評論》1月6日推薦2023年關注10家亞洲公司,未來一年它們的名聲可能更為響亮。

聯電可望從「去中國化」供應鏈受惠

其中,台灣企業只有聯電上榜,這家全球第3大晶圓代工廠商可望從「去中國化」供應鏈受惠。

聯電動向有時會受到市場關注,跟晶圓代工一哥台積電一樣,聯電也在擴大海外產能,因為地緣政治緊張局勢重塑全球科技供應鏈。

目前正值中美科技大戰,聯電和中國最大晶圓代工廠商中芯國際是相互激烈競爭的對手,都以成熟製程技術生產晶片。

歐美科技廠商擴大「去中國化」供應鏈

現在聯電受惠下列趨勢:有些全球晶片開發商和電子產品製造商希望擴大「去中國化」供應鏈,減少對中國生產晶片的依賴;2020-2021年這2年經歷空前的晶片荒,聯電的年收入曾創下歷史新高。

聯電表示,該公司收到更多客戶詢問,這些客戶有興趣使用其新加坡晶圓廠的產能,該公司在斥資50億美元擴建晶圓廠的產能。

這家台灣晶圓代工商還與日本電裝公司合力建設一條生產線,生產汽車功率半導體,以滿足日本對車用晶片持續增長的需求。

另外9家亞洲大型公司包括比亞迪、小紅書,中國商用飛機公司(COMAC)、新加坡演算法科技投資公司Aqumon、日本羅姆半導體、日本電產、印尼Indika、越南獨角獸VNG、印度血清研究所(SII)。

比亞迪:駛在電動汽車的快車道上

進入2023年,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比亞迪實現重要的里程碑,在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銷量超過領頭羊特斯拉,這是一項傲人的成績。

創辦人王傳福將比亞迪的增長歸功電動汽車供應鏈各個環節一應具全,包括電池組和晶片,以及北京政府促進電動汽車發展的補助政策。

比亞迪早期就得到美國股神巴菲特的投資,今年計畫多元化發展,1月5日推出高端品牌「仰望」(Yangwang),起售價百萬元人民幣(約450萬元台幣),瞄準5萬美元(約153萬元台幣)經濟型車款之外的精品市場。

比亞迪還斥資4.91億美元在泰國建造車廠,將目光投向海外新興市場,也宣布印度建廠計劃,開始在日本銷售電動汽車,挑戰豐田等日本頂級車商。

印尼Indika:煤炭不再是主要目標

與許多印尼煤礦企業一樣,烏克蘭戰爭刺激全球能源需求,Indika Energy在2022年淨利寫下新高。 現在,世界各國對氣候變遷及暖化構成生存威脅的擔憂日增,Indika 計劃利用意外之財加速從煤炭轉向多元化事業發展。Indika希望2025年該集團收入的一半來自非煤炭業務,高於6月份的 14%。

9月,該公司宣布與台灣富士康科技成立合資企業Foxconn Indika Motor,初步計劃在印尼生產電池和電動巴士。在此之前,Indika與富士康、台灣電動機車商Gogoro和印尼國營電池公司簽署初步協議,探索廣泛的投資合作方式,發展印尼的電動汽車生態系統。

中國商飛:中國夢起飛

中國商用飛機公司(COMAC,中國商飛)將於今年5月慶祝公司成立15周年,它希望打破美國波音和歐洲空中巴士寡占全球中型商用客機的局面。

2022年12月9日,中國商飛首架窄體客機C919交付東方航空公司,這一款「大飛機」標配168個座位,最多可容納190個座位,開啟對波音737、空巴A320的挑戰。

C919機身採用中國技術,但是引擎等核心部件仍來自美國和歐洲,去年11月份商飛再獲300架C919客機的訂單,28家客戶包括國航、東航、南航等7家中國國營航空公司。

羅姆(Rohm):重振日本半導體產業

日本功率晶片製造商羅姆2022年營收創21年新高,預計 2023年進一步增長,印證這家1958年成立的公司受惠車用晶片業的榮景,反映日本重返半導體強國所付出的努力,羅姆預期2020年至2025年間每一年收入增長10%。

在備受期待的東芝收購案當中,京都的公司羅姆也成為值得關注的關鍵半導體廠商,20家公司聯手以160億美元收購東芝,羅姆和與租賃公司Orix為最大出資方。

功率晶片用於控制電動汽車、發電廠、機械和火車等工業設備,這是日本公司仍然具有優勢的領域,日本政府正在鼓勵半導體產業整合以獲得更大的規模和競爭力。

VNG:越南第一家獨角獸

VNG是越南第一家獨角獸公司,成為該國最受關注的公司,今年有可能在越南證交所首次公開募股(IPO),這家科技公司也考慮在美國上市。

新創公司VNG獲得騰訊等中國公司大力注資,成為東南亞冉冉升起的科技明星,提供電玩遊戲、短信、行動支付、人工智慧(AI)語音助手、雲端計算等高科技服務。

VNG 憑藉即時通訊應用程式Zalo和支付應用程序 ZaloPay 贏得數百萬用戶。2004年,從澳洲學成回越南的投資銀行家 Le Hong Minh創立VNG,最初公司名稱為Vinagame,是一家線上遊戲發行商和開發商。

該公司的搖錢樹業務擴展到其他亞洲市場,與新加坡的冬海集團等對手展開競爭;VNG的用戶遍布130多個國家/地區,目標是2023年全球覆蓋3.2 億客戶。

印度血清研究所:尋求下一針強心劑

印度血清研究所(SII)是全球最大的疫苗製造商,在大流行期間獲得Oxford-Astra Zeneca(AZ新冠疫苗的製造合約後,成為家喻戶曉的藥廠。

大流行證明是一針強心劑。據CARE Ratings統計數據,2021 年3到9月的短短5個月內,SII收入是上一整年度的1.7倍。

據《富比士》(Forbes)雜誌報導,SII創辦人Poonawalla 家族的財富在2022年超過210億美元。

SII執行長普納瓦拉 (Adar Poonawalla) 正在為公司下一階段增長做準備,建造一家工廠,將年疫苗產能提高一倍,達到40億劑。Poonawalla已收購西林瓶和注射器製造商 Schott Kaisha,以加強包裝材料的供應,他還投資生產新冠病毒測試劑的MyLabs。

新冠疫苗的需求減弱,SII需要另謀保持成長的方法。該公司加快登革熱和宮頸癌新疫苗的研發工作,而Poonawalla 在2021年向學名藥廠Biocon Biologics投資7.3億美元,表明SII有意跨出低利潤疫苗領域,投入高毛利藥品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