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中國壟斷 印度生產最新款iPhone 莫迪正在打造新世界工廠

國際

美國《彭博》、英國《BBC》報導從表面上看,印度吸引全球製造商的機會看起來很樂觀,但是印度製造仍有一段路要走。

中國智慧手機廠商有本地採購零件的優勢

最重要的是,中國智慧手機廠商可以在當地採購所有零部件。印度本地也製造一些零件,包括充電器、連接線和電池,但是更複雜的零件,如螢幕和電腦晶片,都是在國外製造。

根據印度手機和電子協會(ICEA)數據,目前印度手機內部零組件,只有15%到20%是在印度境內製造;PLI財稅獎勵方案的目標是將這比重提高到35%至40%之間。

美國科技巨頭蘋果公司開始在這個南亞國家組裝最新款 iPhone智慧手機,打破台廠富士康鄭州廠區製造最新款手機的壟斷局面,象徵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推動「印度製造」政策的關鍵勝利。

印度與西方國家普遍友好,具有政治優勢

《彭博》一篇文章分析,印度的優勢包括西方國家與中國之間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級,以及印度與美國、澳洲和日本的友誼加深,這4國組成「四國聯盟」,這是對抗北京經濟和軍事野心的民主國家集團。

印度今年擔任20國集團(G20)主席國也可望提振投資人信心,印度未來3年內有望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大型經濟體,印度國內生產毛額(GDP)將在本世紀末成為世界第三大國。

但是專家警示,要使低迷的製造業取得持久進步,印度仍有一段路要走,印度很快就會超過中國,成為人口最多的國家。

製造業產出僅佔印度GDP的14%

莫迪的印度製造運動旨在增加出口和創造就業機會,但是尚未完全奏效。製造業產出僅佔GDP的14%,這個比例數十年來幾乎沒有變動,儘管印度擁有巨大的人口紅利,但失業率仍然居高不下。

自2014年印度製造啟動以來,其主要目標是將製造業佔GDP的比重提高到25%,最後期限已被推遲3次,從2020 年推遲到2022年,再到2025年。

例如,與在印度銷售的大多數手機一樣,OnePlus在中國製造,根據CRISIL Research統計,2022年,印度銷售的手機當中有60%是中國製造的。

印度銷售的中國製手機比重仍高達6成

但隨著印度公司開始贏得一些市場,中國製手機比重已從2021年的64%。Micromax成為印度前幾大手機製造商,挑戰中國手機品牌,它於2008 年進入手機業務,在短短兩年內,它成長為印度最大的廉價手機(功能手機)製造商。

儘管出現大幅增長,Micromax聯合創辦人Rajesh Agarwal表示,很難與中國智慧手機製造商競爭。

每當Micromax推出一款新手機,Agarwal希望在印度賣出約100萬隻,但是光是一家中國大型手機製造商就能賣出1000萬支手機,或是更多,這給他們很大的成本優勢。

印度手機製造商Micromax快速崛起

「中國手機廠商在生產方面擁有巨大的實力。」Agarwal坦承。最重要的是,中國公司可以在當地採購所有零部件;印度製造一些零件,包括充電器、電線和電池,但更複雜的零件,如螢幕和電腦晶片,都是從國外進口。

「印度製造才剛起步,我們必須有自己的廚房,在那裡我們能夠在當地生產所有零組件。最終目標是從國內消費生產商轉變為服務全球需求,不僅是手機,還有筆電、平板電腦和其他裝置。」Agarwal指出。

新加坡國立大學專門研究國際貿易和投資的經濟學家 帕利特(Amitendu Palit)表示,歐美尚未與中國製造徹底脫鉤,多數電子供應鏈仍留在中國。

莫迪政府需要證明印度製造更便宜

帕利特表示,莫迪政府需要證明印度是一個更便宜、更容易開展業務的地方,而不是單純依靠政治或安全因素來吸引外國公司。

莫迪政府從2021年4月開始啟動獎勵電信與網路設備方案(PLI)方案,補貼在印度製造的手機組件,也為蘋果公司在印度開設門市,提供一條經濟高效的途徑,但是在印度生產的iPhone手機只佔中國產量的一小部分。

即使蘋果代工廠商富士康、和碩、緯創在印度成功艦廠,但仍有許多外國公司飽受應付官僚主義等長期挑戰,選擇退出印度,包括通用汽車、福特汽車和重機製造商哈雷。

特斯拉要在印尼建廠,而非印度

特斯拉此前曾表示,如果印度率先降低進口關稅,允許特斯拉電動汽車進口,該公司考慮在印度建廠,現在特斯拉即將達成在印尼建廠的交易。

為了滿足印度轉型的期望,莫迪政府必須繼續大幅減少官方繁文縟節並精簡勞動法,企業難以獲得廠房土地,也是另一個障礙。

例如,印度鋼鐵商巨頭ArcelorMittal在10多年前試圖在東部奧里薩邦建造一家煉鋼廠,但是在2013年放棄了該計劃,原因是高管無法獲得開採鐵礦石所需的土地和許可證,該公司再次回到奧里薩邦,計劃通過與新日鐵的合資企業建設一座年產2400萬噸的工廠。

廠商收購建廠土地不易

「印度的改革十分艱難,但是需要推進,因為當廠商需要建造廠房時,他們需要土地。」國際貨幣基金(IMF)印度代表團團長Nada Choueiri指出。

就業市場結構是另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印度製造業成長牛步,這意味說,每年約1200萬都市或農村人口仰賴服務業的就業機會,但是服務業很難創造這麼多就業機會。

如果印度想要增加人均收入,就業是一個重要的難題,目前印度的人均年收入低於鄰國孟加拉的2,723美元。人民收入提高的話,將促進消費,促使企業增加投資,並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從而帶動良性的經濟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