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體制的女人們──臺大陳弱水分析唐代女權意識

社會心理學

在現代社會之中,性別意識不斷有新的進展,兩性平權幾乎已是我們每個人理所當然的概念了。

不過,女權是否只是近現代才出現的呢?尤其我們的刻板印象可能會這麼認為:數千年前的古老中國,怎麼可能出現女權意識呢?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陳弱水,對歷史中一般人群的生活樣態一直很有興趣。他探討唐代婦女與本家(娘家)的關係,以及唐代女性掌權者的言行舉止與政治措施等諸多面向,分析唐代女性意識的發展情況。

他說:「即便今日,女性在公共領域中扮演重要角色,仍不是極其普遍的現象,更何況在傳統中國社會,女性的空間更非常有限。」陳弱水藉由女性參政者特殊的角色,從史料和考古資料中爬梳唐朝女性的生活和思想,進一步洞悉當時女性地位、女權意識與權力關係。

在傳統中國社會,女性的活動空間更為有限。唐‧周昉〈內人雙陸圖〉。 圖片來源/故宮Open Data

那個時代的女人

唐代曾出現極富盛名的女皇武則天,以及後續的女性參政者,如韋后、太平公主與上官婉兒等人。陳弱水回顧這幾位女性領導者,均曾推動提高婦女地位的政治舉措,直接或間接探討當時的女權意識。他說:「以世界上複雜的社會體系來說,在近代三、四百年之前,政治均被男性壟斷,女性沒有多少發揮的空間,像唐代──尤其武則天等女性都是特例。」

中國中古時期的女性,沒辦法進入官僚系統,反而比較有機會進入皇權、王權的系統。簡言之,就是女性當不成官,卻可以從皇后開始起步,至皇太后,或像武則天那樣登基稱帝。

「武則天即皇后位後,積極爭取權力,力圖昭示臣民一個訊息:她是一位政治領導者,而不只是宮闈中的母妻而已。」陳弱水認為武后掌權後諸多政治措施,都有這樣的意涵。

例如武則天屢次接見婦女、更改嬪妃的職銜、父親健在母親過世的喪期從一年延長至三年、尊崇老子的母親甚而立像祀奉、編寫婦女相關書籍、以婦女的角色親自參與先蠶禮和封禪禮等等皆是。

武則天力圖昭示一個訊息:她是一位政治領導者,不只是宮闈中的母妻而已。 圖片來源/wikipedia

以封禪配享事件為例。

封禪是中國政治傳統中最特殊、最隆重的皇帝祭天地之禮,中國歷史上只有六位皇帝舉行過完整的封禪禮。當時武則天除了參與唐高宗的封禪典禮之外,更前所未有的和其他婦女在典禮中擔當重要角色。

陳弱水提及:「武則天在大權獨攬之前,需要有一個理由參與政治,而中國儒家文化下,傳統家庭的婦女觀,便是她的理論依據。」唐高宗朝的皇后能夠帶領女性參加封禪禮,便是武則天將封禪形容為一場家禮,而身為母妻的皇后,便如同一位家庭主婦擔當烹煮祭祖的義務。

「由此可見,武則天藉由提高母親的地位,也就同時提高了妻子──乃至一切女性的地位。」陳弱水說,至於最後武則天自立為帝這件事本身,就更具備濃厚的「女性主義」意味。

陳弱水補充道:「她不但當了皇帝,並且具備一切皇帝專有的建制。種種言行都是向世人宣告:皇帝不是男人專屬的名位,女性也能任國家元首。」

儘管武后的行動目的是為了伸張自己的政治聲量和權勢,但提昇婦女形象或激勵婦女的作用卻影響了後世。

陳弱水進一步說明:「武則天可能有提高女性地位意圖的行動,儘管難以直接證明。但是則天之後,相繼而起的唐代女性政治人物,她們提升女性地位的努力和意圖就比則天顯豁多了。」

古老中國的女性參政

後武則天時代除了媳婦韋后、女兒太平公主、孫女安樂公主以及寵臣上官婉兒等人,先後權傾一時外,還有其他女性參與政務,甚至包括宮外婦女。

陳弱水指出:「武則天退位後婦女仍積極參政的現象本身,可以算是女性意識提升的一個表現。」這個女性參政的局面,直到玄宗皇帝擊潰太平公主的勢力而告終,從武則天實際當政(包括與高宗共同當政)約四十五年,她之後的女性政治又持續了八年,總共歷時五十三年。

和武則天時代一樣,後繼的女性政治參與者等人提高婦女地位的行動,與她們的政治企圖密切相關,但這並不代表,這些行動流露出的伸張女權意識是虛幻不實的。

初唐女性參與政務所掀起的女性意識是個孤立的現象,沒有明顯的前因後果。圖為武則天孫女永泰公主陵壁畫〈唐朝仕女圖〉。 圖片來源/wikipedia

陳弱水說:「在人類歷史上,有些思想運動之所以強大有力,正因為它們的目標符合某些社會群體的利益。因此就算是近現代的女性主義,也通常與其他政治、社會運動相結合,由此可以比擬的是,與當時現實相違背的男女平等意識,依附在醜惡的政治鬥爭當中存在著。」

陳弱水透過實證研究,讓我們瞭解到在一個結構壓力龐大,幾乎不可能讓女權意識及行動凝固化、制度化的時期,也能夠產生出這樣的現象。陳弱水將其稱為「初發型女性主義現象」,他說:「初唐女性參與政務所掀起的女性意識是個孤立的現象,沒有明顯的前因後果。」

一般認為,因為隋唐的皇室源於北方遊牧民族的鮮卑,而鮮卑族向來有女子參政和主持家庭事務的習慣,這也造就了武則天時代的女性參政背景。

但是就現有史料的考察,武則天以前的婦女主政,沒有任何試圖提高婦女地位的跡象,女性意識的情況也很薄弱。陳弱水說明:「簡單來說,初唐女性參政是北朝傳統的延續,但初唐政局中透露出的女性意識,與前此的歷史缺乏聯結,那是一個斷裂的現象。」

陳弱水認為直至武則天時代才特別出現女性意識現象,很大程度上,因為以武后為首的女性參政者,她們的行動是以華夏正統文化為對手,政治企圖也超過絕大多數的中古女性參政者,面臨的文化障礙更高,因此有意無意走上了伸張女權的道路。武則天當政及其身後的女性政治,加起來超過半世紀,雖然無法撼動體制,但也是一時之現象。

唐玄宗以後,朝廷對女性參政採取否定和預防的態度,陳弱水指出:「武則天時代各種提高女性地位的政治措施,雖然有些得到留存,卻無法再和任何女性的政治力量或女性意識相結合了。」

此後,宮廷不但未再出現女性意識的痕跡,皇族的婦女文化反而發生了「儒教化」的趨勢。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公主的行為和權益,如再嫁的事件急遽減少,這不僅是公主自身行為的改變,更牽動到宗室心態的整體變遷。

「與其從歷史的觀點出發,看待唐代女權主義曾經萌發的情形,倒不如從『非歷史』的觀點來看待。」我們通常把歷史當作一個連續性的事件組成,陳弱水認為,實際上歷史經常是斷裂的,從零星史料中散布的個別現象,實則暗示女性意識不只是現代社會的產物,也有著更廣泛、深刻的根源,能夠在極不利的文化、制度和生活環境中探冒出來,形成斷裂的特殊案例。

個體主義立場的觀點

陳弱水強調過去的歷史研究大多忽略女性,後來雖然女性史的議題增多了,但我們應該避免走向另一個極端──就是眼睛只盯住性別,而忽略了她們所身處的環境。

而當我們問及,關於如何處理褒多於貶、為死者諱的墓誌;以及虛虛實實、多有穿鑿附會的小說作為史料的時候,陳弱水答說,史料的可靠與否,涉及到歷史研究極本質的問題:「我與學界一般流行的觀點不太相同,並不贊成類別主義,我採取的是個體主義立場:意即須從個別的文本判斷其價值所在,要抑制對文類的成見。」

意思是說,史料批判本為研究者最基本的門檻,重點是如何善「用」,而不是其文獻來源是什麼。對歷史學門來說,在於史料的「真值」(truth value)是什麼?史料的證據性,是產生在運用當中的。

從傳世文獻來看,它們呈現的幾乎都是當時高層的生活;歷史學家有責任提供另一個比較完整的圖像,讓那些「沒有聲音的人」發聲。因此陳弱水在提出例證之時,必定都有所依據和交待。例如在小說方面,會透過相關的傳世文獻「虛者實之」,相互印證,以取信於研究者及讀者。

多數人把文本當成飄浮在空中的文字,其實不然,陳弱水表示,在研究時,須瞭解文本及其產生的特定環境:「這可以從文本中得知一部分,或是經由原有的知識檢視,這樣一來,便使得文本能在歷史的大海裡下錨,甄別真偽、虛實,會相對容易。碰到有疑處,就不要運用。」

本文授權轉載自人文·島嶼平台,原文連結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