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外交政策大轉彎!努力和日本盡釋前嫌 不再在美中之間求取平衡

國際

本文作者為:

尹永寬,前南韓外交部長(2003-2004,前總統盧武鉉任內),國立首爾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國際關係名譽教授

東北亞的地緣政治正在改變,所幸區域兩大民主國家日本、南韓正在向差不多的方向前進。如果謹慎行事,東京和首爾能奉戰略領導為圭臬,兩國的歷史對立或許終能過去,而印太區域的安全將獲提升。

降低雙邊外交齟齬──這個問題可追溯至二戰爆發之前──的主要契機,是去(2022)年5月尹錫悅(原註:作者尹永寬和總統尹錫悅並無血緣關係)就職為南韓總統。尹錫悅擔任總統後,過去南韓癡人說夢的外交核心政策──在中國和美國之間求取「平衡」──讓位給對本國安全需求進行更清楚的評估

不再為中國假裝和美國保持距離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對尹錫悅,還有許多不同政黨的南韓政治人物而言,都是一記當頭棒喝。當中國和其他國家透過實質方式支持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的犯罪行為,俄烏戰爭挑戰了整個國際安全結構。再加上北韓核武威脅加劇,美中對立愈來愈白熱化,以及中國效仿俄羅斯侵略台灣的風險等種種證據,尹錫悅完全有理由相信要保障本國安全,南韓必須和美國、日本建立更密切的關係

當美國、日本在南韓戰略佔據更重要位置,尹錫悅政府也沒有將韓中關係拋到腦後。相反地,尹錫悅繼續聚焦管控緊張情勢、獲得中國協助以制住反覆無常的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然而有別於前南韓總統文在寅,尹錫悅不認為南韓需要為了強化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關係,而假裝和美國保持距離

對尹錫悅而言,認可南韓的新國安需求,代表擁抱一個更積極外向的外交立場。他希望南韓在維持國際秩序上扮演關鍵角色,而不僅是一個只在乎朝鮮半島兩韓關係的區域小國

(更多相關新聞:尹錫悅當選南韓總統》學者:有望「歸隊」美國體系 關注「反中典範」台灣

外交政策轉彎如何不是曇花一現?

尹錫悅的問題在於,他推動外交政策重大轉變能獲得國內多少政治支持?2022年總統大選中他的得票率僅贏過中左派對手李在明0.74%。有鑑於南韓政治制度是「贏者全拿」,且總統一任5年不可連任,許多人擔心外交政策出現任何重大變化都只會是曇花一現,最快甚至2027年就會被推翻。不過下一次總統大選(2027年)畢竟還早,只要尹錫悅夠努力,他還有時間促成各方達成共識。

因此,南韓在尹錫悅治下進行戰略重整固然意義重大,然而如果沒有將之正式制度化,無論是南韓本身或與其盟友之間──尤其是日本和美國──這項戰略仍會處於搖搖欲墜的不穩定狀態。這就是何以尹錫悅政府沒有遵循南韓典型外交模式,坐等日本率先遞出橄欖枝,而是主動聯繫日方,尋求恢復1998-2000年時任南韓總統金大中和日本首相小淵惠三建立的那種典型友好關係。

我們希望這項努力早日見效,不過日韓關係的強度終究取決於日本、南韓和美國的三邊關係。此外,這三國還能從其他許多方面著手深化他們之間的連結。2022年夏天華府「曼斯斐德基金會」(Mansfield Foundation)舉行了三邊會議,眾多專家在會議上提出數十項政策建議。例如,定期舉辦三邊國防及外交部長的「2+2+2會議」以建立信任、增進政策協作,發展更有效率的方式共同回應北韓威脅等危機。

建立信任也能透過推動戰略研發等其他計畫達成,像是次世代半導體、航太技術、5G和6G通訊、人工智慧、量子電腦,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日本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南韓國家研究基金會(NRF)能在這些領域進行合作。

南韓應該力拼加入Quad

同樣重要的是深化三國民眾之間的連結。舉例而言,交換計畫──特別是年輕人、媒體人士及其他「網紅」──能協助創造一個共享社群,並為強化三國聯盟贏得更多公眾支持。

更廣泛而言,南韓必須加強他在多邊機構及網絡的參與,如此一來他才能和其他國家合作,提供國際社會物資、減緩供應鏈問題還有應對其他全球議題。或許南韓最該尋求加入的組織,是美國、日本、澳洲和印度等印太民主國家組成的「四方安全會議」(Quad)

儘管Quad成員目前沒有擴張的政治意願,他們應該也不會想錯過延攬南韓加入的機會。南韓也應積極嘗試加入「七大工業國組織」(G7)等其他重要多邊國際網絡,還有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倡議,美國、日本、南韓和台灣的「晶片四方聯盟」(Chip 4 Alliance)──該聯盟意在強化對半導體產品的控制和供應──以及廣袤的跨太平洋貿易區《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

美國依然是領頭羊

為了抓住這些機會,並動員更廣大的區域和全球網絡,需要南韓和日本政府表現出強大且富遠見的領導力。同時一如往常,為了維持今日的動力,美國的領導也不可或缺。

2022年美國「國家安全戰略」(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要求美國對提升自身力量、與盟邦及伙伴結盟挹注投資,以在競爭中勝過中國並抑制俄羅斯。不過拜登政府還沒提出一項有效計畫,透過共同的安全目標將盟國和志同道合國家團結起來。

其中一個原因在於,美國總是錯估國內政策對其外交政策利益產生的影響。舉例而言,法國、南韓和其他國家一直對美國新產業政策排除他們表達強烈抗議,像是《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只給予在美製造的電動車稅收減免。

拜登已經承諾應對上述擔憂,但他還必須盡快採取行動。聯盟畢竟是建立在信任之上,而信任也是形塑一個值得亞洲幾大民主國家加入的安全聯盟的重要元素。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是由《信傳媒》洪培英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