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前景》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斷言為時甚早 但我會把錢押在「短期減緩」

總體經濟

本文作者為:

史提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現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著有《不公平的代價:破解階級對立的金權結構》,曾任世界銀行(World Bank)首席經濟學家、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

儘管各項指數好轉,現在就斷言通膨是否已成功抑制還為時過早。然而,近來物價驟漲還是能讓我們學到兩項明確的教訓。

推動通膨的不是需求而是供應

首先,經濟學家那些標準模型實際上一點用也沒有,尤其是假設經濟始終處於平衡狀態的主流模型。其次,事實證明那些堅稱起碼5年才能控制住通膨的人是錯的。通膨已經大幅下降,2022年12月(經季節調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只比同年6月高1%。

有壓倒性證據表明,推動通膨的主因既非總需求過剩,也肯定不是疫情支出創造出的額外需求,而是疫情下供應受到衝擊,以及需求模式出現轉變。任何相信市場經濟的人都知道,供應問題終能獲得解決,只是沒人知道是什麼時候。

畢竟,我們從未經歷這種疫情導致經濟停頓,隨後又迅速復原的狀況。這就是奠基於過往經驗的模型之所以不適用的原因。不過,我們還是能預見紓解供應瓶頸將導致通貨緊縮,但這不一定會立刻或完全抵消之前的通膨,因為市場上調的速度總比下調更快。

升息對抑制通膨恐是「弊大於利」

決策者繼續權衡出手力道太弱和太強之間的風險。升息風險顯而易見:業已脆弱的全球經濟恐被推下衰退深坑,並引發更多債務危機,因為許多債台高築的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面臨「強勢美元」、「出口收益降低」和「高利率」三重打擊。這實在相當諷刺。美國拒絕分享新冠肺炎疫苗的智慧財產權,導致許多人無謂病逝後,他又故意採取一項恐導致經濟體質最貧弱國家沉淪的政策。對一個和中國展開新冷戰的國家而言,這實在算不上什麼致勝策略。

更糟的是,我們甚至看不到這種做法帶來任何好處。事實上,升息可能是弊大於利,因為它會增加企業透過投資解決當前供應吃緊問題的成本。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下簡稱聯準會)的貨幣緊縮政策打擊了住房建設活動,儘管增加供應才能降低住房成本,該成本正是推高通膨的主因之一。

此外,許多在房市制定價格的人現在可能將更高的經營成本轉嫁給房客;在零售和其他市場高利率會誘發漲價,因為高利率會使企業在當前高物價賺進的利潤之下,低估流失客戶的未來價值。

通膨目標數字沒有任何經濟意義

大衰退確實能抑制通膨,但我們何必招來衰退?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及其同事似乎樂於為經濟喝倒采。同時,他們在商業銀行的朋友們正像強盜般發大財。目前聯準會得為超過3兆美元的銀行準備金支付4.4%的利息,每年為銀行帶來1300億美元以上的收益

為了證明升息有其必要,聯準會訴諸它常見的唬人伎倆「狼來了」:通膨失控、薪資─物價盤旋上升(wage-price spiral)、不穩定的通膨預期。但這些狼究竟在哪裡?通膨不僅下降了,薪資成長速度也比物價慢(代表薪資─物價並未盤旋上升),通膨預期依然受到控制「未來5年之5年期預期通膨」一直在2%多一點徘徊,這很難說是失控。

一些人擔心我們無法迅速回到2%這個通膨目標。但是請記住,這個數字是憑空捏造的,它沒有任何經濟意義,也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通膨率在2-4%之間浮動就會造成經濟損失。相反地,有鑑於經濟有結構性變化需求,還有物價下調的僵固性(編按:指物價不容易下跌),稍高的通膨目標其實有許多可取之處。

現代經濟分析應優於「狗吠飛機」

有人主張通膨之所以能保持溫和,正是因為聯準會顯示出打擊通膨的決心。我的愛犬汪汪(Woofie)或許會得出相同的結論,牠每次都會對飛過我家上空的飛機吠叫──牠可能相信是牠把飛機嚇跑了,而不狂吠一番恐將提高飛機掉在牠身上的風險。

當然,我們期許現代經濟分析能比汪汪有更深入的見解。仔細審視當前情況,以及價格是在哪些方面出現下調,就能發現實情支持結構主義的論點,即驅動通膨的主要因素在於供給面中斷,還有需求模式出現變化。一旦紓解這些問題,通膨很有可能會繼續降低。

精確來說,我們何時才能完全「馴服」通膨?現在要做出這個判斷還太早了,而且沒人知道後頭還有什麼新衝擊在等著我們。不過,我會把自己的錢押在「短期派」上面。比起那些擁護造成高昂長期成本,好處卻令人存疑的措施的人,認為通膨大致上會自我消解(且可透過舒緩供給限制的政策加速這一過程)的人仍更站得住腳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編輯校稿。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