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劍 款款歛鋒芒施世曈

職人

出身傳統木雕及粧佛世家的施世曈,承襲泉州體系粧佛技法,自幼觀察祖父施禮、父親施至輝從事粧佛工藝,熟知粧佛各項技藝、工序及表現形式,為讓流傳千百年的宗教工藝,不因時光流轉而凋零,施世曈向人間國寶父親學習一身好手藝,在藝壇寫下克紹箕裘的佳話,父子倆攜手為宗教工藝開啟新局、蔚為美談。

出身工藝世家 匠魂代代相承

漫步在鹿港的街頭巷尾,總能遇見大大小小的廟宇坐落在一方,鎮守著這座充滿歷史的城市,裊裊薰香也成為鹿港的日常。誠心祝禱,仰望著神龕裡莊嚴肅穆、充滿神威的神像,更是數百年來百姓們安定心靈的依託所在。無形的民俗文化,唯有透過技藝高超的匠師之手,誠心地一刀一刻,化無形為有形。

跟隨著木槌擊打刻刀的聲響,只見匠師端坐於工作桌前、手握刻刀,全神貫注不發一語,一刀刀精準地雕刻著,手中的神像正逐漸成形,那專注神情與氣場猶如儀式般莊嚴,充分詮釋何謂「一藝入魂」。

出身於鹿港粧佛世家、擁有一手好技藝的施世曈,祖父是擁有「神刀」美譽、精湛雕工備受各界肯定的藝術家施禮(字修禮),父親則是榮獲文化部重要傳統工藝粧佛保存者,創作資歷已逾七十載的人間國寶施至輝。

因為家傳工藝,施世曈從小就耳濡目染從旁觀察父親雕刻各式神像,小學從幫忙搓漆線、貼金箔等基本功開始學習粧佛。1994年父親獲得「第10屆民族藝術薪傳獎」、到2011年經文化部指定為「人間國寶」全國重要藝術粧佛保存者,求學時代還未有繼承家業的想法,直到退伍後,因母親身體不適,孝順的他決定返家照顧長輩,剛好父親承接文化部辦理的粧佛傳習計劃,成為傳習計劃藝生,於2017年獲結業藝生證書。現則擔任父親粧佛傳習計劃行政助理,協助執行為期四年的傳習計畫,因而重啟學藝之路,繼承施家的粧佛工藝,一方面規劃短期推廣研習課程,一方面也累積自己的作品。

不畏艱辛 挑戰極致工藝

工作之餘,施世曈透過揮毫抒發心情/施世曈提供。
以樟木製作而成的武財神/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黃巧惠科長攝。

儘管年幼時就開始接觸粧佛,但他面對工序繁複、講求細節的這項傳統工藝,做為學徒一切仍得從頭學起。在亦師亦父的施至輝嚴格帶領下,他一開始先從磨砂紙、打土底、神像修光、著色等基本功入門,即使是家傳的工藝,依然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只能按部就班地一步步學習如何拿捏與掌握雕刻技巧。

身為人間國寶之子,父親的盛名對施世曈來說是助力也是壓力,為了傳承「粧佛世家」的美名,相對世人更加放大檢視自己的作品,因此可說是一點閃失都不能有;為此在學藝期間,他白天跟著父親揣摩粧佛的「眉角」,晚上與假日則閱讀藝術典藏雜誌書籍,觀摩歷代名家與前輩的宗教藝術作品,希望能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追求創新。

年輕時學藝的施世曈/施世曈提供。

創作流程十分繁複,不僅融合漆藝與木雕,作品的完成更要經歷粗胚、打底、牽漆線、安金箔、著色、植鬚等十六道程序,過程中全由純手工完成;而一尊依循古法創作的粧佛佛像,從起初的開斧到神像完成後的開光等階段,往往得耕耘數月才能完成。

要將木雕技藝表現在佛像的身段、姿態、表情上,賦予佛像不同的表情神態,考驗著每一位匠師對於粧佛藝術的深厚功力。「畫、捻、塑、疊、盤、繞、堆、安、貼」漆線技藝九口訣,靈活展現塑像漆線藝術的文化底蘊與原創力。

施世曈希望透過教學活動讓更多人認識傳統木雕工藝之美/施世曈提供。

創作過程中,他認為最困難的是「粗坯」的成形,因為這個步驟決定了神像的主要姿態,而且一但下手就沒有後悔餘地,除了畫草稿以外,更多的是經驗的累積,而「開面」也是重要步驟,鑿刻出神像的五官,要帶出「神韻」是最困難的,除了五官要對稱、平衡之外,佛教神像多慈眉善目、而道教神祇眾多,會依客戶的需求做出威嚴、慈祥、和善等等感覺,這是最難掌握的部分

施世曈說,粧佛是十分艱辛的,過去他工作最長紀錄是吃完晚飯後,坐在桌子上一路趕工到天亮。「粧佛這個工作,第一關就是要耐的住性子!」他曾經為了畫一個簡單的女神像五官,畫了三個鐘頭還畫不好,畫到忍不住發脾氣把畫筆丟掉,出去走一圈再回來繼續。因此「堅持與毅力」都是粧佛成功的必要條件,匠師必須練就耐得住性子和慢工出細活的真功夫。

施世曈於福興穀倉舉辦古蹟日教學活動/施世曈提供。
施世曈雕刻的觀音作品,融合了家族傳承與個人表現,正是其可貴之處/施世曈提供。

不忘初心 開枝散葉

多年來施世曈持續堅持精進技藝,2017年取得重要傳統工藝─粧佛傳習計畫結業藝生資格,2021年獲傳統工藝─粧佛保存者認證,也讓世人終於認定他的工藝技巧。

從小開始便在父親施至輝身旁學習木雕技藝/施世曈提供。

2022年3月彰化縣文化局在彰化工藝展覽館(鶴棲別墅)舉辦了「天涯喜相見─施世曈粧佛工藝展」,以家傳泉州派粧佛技法為呈現主軸,展出20件純木雕、粧佛半成品、純漆線作品及粧佛成品,足可呈現粧佛序列工法。展出作品除了為人所熟知的關公、媽祖、土地公等神祇,還有武財神呈現漆線之美,以及木雕觀音與泥塑等多樣貌作品,展示多年來致力工藝的成果。首次舉辦的個展,施世曈特別引用了杜甫詩句「天涯喜相見」名之,盼以世代家傳工藝中多面向的作品,與來自天涯各方之有緣觀展者福緣相見。

因為主持「禮藝輝揚─施修禮、施至輝藝師粧佛保存紀錄」計畫,施世曈利用兩年多的時間搜集、記錄、整理,將施氏家族三代跨越百年的不同時期作品,背後蘊藏臺灣特色信仰、風俗和民間傳說,不只結合工藝與美學,猶如臺灣粧佛工藝史的縮影,是非常珍貴的紀錄,保存了施家三代的工藝精神與榮光。

接受委託製作的太子爺神像,神韻令客人感動不已/施世曈提供。

以往傳統工藝有著「傳子不傳外」的習俗,大多透過家族世襲或師徒傳授一代代延續下來,近年來大環境改變,逐漸凋零的傳統工藝需要更加開放的傳承方式,除了傳習計畫讓父親收了首位外姓徒弟,近年還有一位來自嘉義的女弟子特別前來鹿港向他們拜師學藝,施世曈自己也參與文化資產局的文化推廣與課程教學,希望能將此技藝以簡單明瞭的方式向大眾推廣,並藉由親手製作來體會其中的細節與樂趣,讓更多人認識粧佛這項傳統工藝。

淨心守志 可會至道

創作過程中最困難的是「粗坯」的成形,這將決定神像的主要姿態,落刀無悔/施世曈提供。

如今獲得傳統工藝保存者的肯定,施世曈謙虛地說他並沒有特別厲害,只是「慣者為師」同樣的步驟重複做上千萬次,就能比常人更加熟練。猶如父親施至輝2014年獲得工藝成就獎時的感言,已經投入鑽研雕刻及粧佛工藝超過一甲子的父親,依然說他還在努力學習,「父親一年300個工作天,幾乎不斷創作。」如此謙虛與內斂的背影,令他時時刻刻警惕自己,入行數十年施世曈也感謝父親嚴厲的指導,不能忘記這份「初心」。

獲彰化縣政府頒發粧佛保存者,施世曈與家人合影/彰化縣政府提供。

閒暇之餘,他會藉由學習書法,透過揮毫抒發心情、心領神會傳統文化的禪意,先前他在《四十二章經》中看見一句話,特別將它寫下放在案頭:「淨心守志,可會至道。」簡單的八個字,道盡了他數十年學習粧佛工藝的心得,勸勉學道者修行及用心之道,他希望繼續透過粧佛工藝成就一尊尊傳神之作,今日的鹿港儘管不再繁華如昔,時光流轉留下寺廟、古蹟、與手工藝的文化底蘊,讓這座古老城市華麗轉身成臺灣民俗藝術的博物館,孕育不少工藝大師,施家的粧佛工藝,也將在臺灣工藝史上續寫傳奇的新頁。

本文轉載自《彰化味》季刊。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