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沒打算交還中國間諜氣球殘骸 法學者預測:北京將威脅飛經台灣的美偵察機

兩岸國際

美國4日擊落疑中國疑似執行偵蒐任務的「間諜氣球」後,6日已打撈起一部分殘骸,白宮國家安全會議(NSC)發言人柯比(John Kirby)表示他們沒有將之交還中國的計畫。美國海軍、海岸防衛隊(Coast Guard)及聯邦調查局(FBI)情報部門持續搜尋殘骸,希望藉此進一步了解中國的間諜能力,包括其設備供應商等資訊。

美國國務院前中國政策顧問、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中國中心主任余茂春指出,這起氣球事件是當前美中關係處於「高壓的低度衝突」的象徵。

法國策略研究基金會(FRS)研究員博達安(Antoine Bondaz)在推特評論,中國欲塑造自己是「美國挑釁行為的受害者」,北京近期可能以「雙重標準」為由抗議,威脅飛經台灣和南海上空的美國偵察機。

前美國防官員認為中國不會罷手

中國「間諜氣球」風波導致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延後原定的訪中行程,美中關係瞬間從破冰再度急凍。

美國空軍F-22戰機4日在南卡羅來納州大西洋外海擊落中國間諜氣球,根據美國海軍研究協會新聞(USNI News),該氣球飛經美國、加拿大多處敏感軍事地點,包括蒙大拿州馬姆斯卓空軍基地(Malmstrom Air Force Base)的核彈發射井場地。

北美航太防衛司令部(NORAD)追蹤了氣球路徑,USNI表示,1月28日氣球進入美國阿拉斯加州的防空識別區(ADIZ),30日在加拿大境內,31日再漂回愛達荷州上空,2月1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授權擊落氣球。

中國堅稱氣球只是意外飄到美國領空的民用航空器,目的在於收集氣象資料,他指控美國「小題大作」、「違反國際慣例」,並警告這將招致嚴重後果。北京尚未詳述他會如何反擊,而《路透社》援引分析師意見認為,無論如何,中方應會避免採取使美中關係再惡化的行動。

儘管如此,前美國國防部官員柯伯吉(Elbridge Colby)接受CBC採訪時表示,他預期未來美國會看到更多中國試探邊界的行為。

余茂春:美中多次對談仍未解決任何問題

柯伯吉警告,間諜氣球蒐集到的資訊,能協助中國對美國發射超音速導彈,如果印太爆發衝突,美國本土也可能成為戰場。

談及美中關係,余茂春在公共事務衛星有線電視網(C-SPAN)表示,冷戰期間美蘇某種程度上透過各種協議管理衝突風險,然而,如今美中之間並沒有這個機制,因為中國一直拒絕進入這樣的風險管理模式。

對於布林肯訪中,余茂春直言,「美中已經舉行過太多次宴會,卻沒有解決任何問題。」他分析對北京而言,和華府高層會晤的目的在於進行政治宣傳,例如「大內宣」、打擊美國盟邦士氣,而不是像美國希望的那樣,達成某種實際安排。

因此余茂春建議布林肯,如果要和中國協商,必須「針對特定問題設置特定目標」,同時不要一味屈從中國的要求。

此外,6日荷蘭國際集團(ING)評估,氣球事件恐使美中「科技戰」加劇,雙方可能進一步擴大對彼此的科技出口限制,對供應鏈造成新威脅;這項風險或許不會馬上浮現,卻會長期存在。

共和黨批評拜登打下氣球「慢半拍」

另一方面,余茂春指出,氣球事件不僅涉及中國侵入美國領空,也反映美國的危機反應還差強人意。

許多共和黨議員抱持相同看法,他們批評拜登政府沒有盡早打下氣球,有損國安又使國家顏面無光。參院情報委員會副主席盧比歐(Marco Rubio)認為中國故意藉此昭告天下,美國是正在衰退的強權。

根據美國新聞網站Axios,參院共和黨(少數黨)領袖麥康奈(Mitch McConnell)、眾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麥考爾(Michael McCaul)、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主席蓋拉格(Mike Gallagher)都批評政府回應「慢半拍」,眾院可能對此進行調查或以決議案提出譴責。

相形之下,民主黨稱讚拜登政府的的處理方式顧及民眾人身安全,而且有助保留盡量完整的氣球殘骸。

USNI解釋,美軍之所以不提早在本土對氣球動手,一方面是為了避免民眾受傷、損壞建物,畢竟氣球體積有3輛校車那麼大;另一方面是為了繼續蒐集氣球的資訊。

印度曾是苦主,澳、英政治人物表態

事實上這不是中國氣球第一次過境美國,根據五角大廈匯報,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執政期間,也有氣球飛到德州和佛羅里達州附近。

美國也不是唯一受到中國氣球騷擾的苦主。USNI指現在有第二顆氣球在拉丁美洲被發現,而印度媒體《印刷報》(The Print)報導,2019年北京也利用裝有雷達的氣球從西藏側對印度進行間諜活動,隔年中印在喜馬拉雅山邊境的拉達克(Ladakh)地區爆發衝突。

其他國家雖然沒有發現中國氣球的紀錄,但這起事件已引起各國社會熱議和緊張,其政府官員不得不「超前部署」表態。例如《澳洲金融評論報》(The 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報導,澳洲外交部長黃英賢(Penny Wong)強調澳洲在類似情況下絕對會「捍衛自身主權」,並譴責中國這次的氣球任務已經違反國際法。

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執行長詹寧斯(Peter Jennings)表示,美國這次開出一個先例,未來若發生相同狀況,澳洲也能比照辦理,把氣球打下來。

前英國首相特拉斯(Liz Truss)同樣在去(2022)年10月閃電辭職後首次打破沉默,現身媒體批評現任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的中國政策,堅稱英國必須對北京更強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