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一週年》歐盟外交代表:終戰唯一辦法 就是提供足以驅逐入侵者的資源

國際

本文作者為:

波瑞爾(Josep Borrell),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他也擔任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計畫「強化歐洲」(A stronger Europe in the world)副主持人。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近一年,這場戰爭正在進入一個新階段。2022年春天俄軍襲擊基輔(Kyiv)失敗,接著烏克蘭展開驚人大反攻解放東北部哈爾科夫(Kharkiv)及南部赫松(Kherson),為了報復,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開始以無人機和飛彈攻擊平民和能源設施。普丁在戰場上受挫,於是想方設法盡可能迫使更多烏克蘭民眾在寒冷與黑暗中度過冬天。

近幾個月來前線並未大幅移動,但造成大量人員傷亡的戰鬥依然激烈,而俄羅斯看來準備在春天發動一場大規模攻擊。俄國經濟處於戰爭狀態,克里姆林宮(Kremlin)的宣傳機器動得很厲害,賣力兜售猶如天啟般的威脅,還有一場帝國的春秋大夢。俄羅斯當局強迫最後一家獨立媒體Meduza和人權組織沙洛卡夫中心(Sakharov Center)關閉,莫斯科到處彌漫反抗氛圍。

終戰唯一辦法,就是供烏足以驅逐侵略者的資源

在此情況下烏克蘭盟友擴大軍援,包括提供主戰坦克的決定非常正確。我們的目標是讓烏國戰勝侵略者,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提供該國必要手段。另一種方案是打起長期消耗戰,但這會導致更多烏國人民死亡,歐洲安全狀況進一步惡化,世界各國也會因俄羅斯把能源和糧食當作武器而繼續蒙受其害。

烏克蘭的盟邦已經承諾提供先進防空系統,像是美製愛國者(Patriot)飛彈系統,威力更強的榴彈砲(howitzer)和更多裝甲戰車。不過1月取得重大進展前,各國還在激烈爭論是否該交付烏國德製豹2(Leopard 2)坦克、美製M1艾布蘭(M1 Abrams)坦克。就我個人而言,我一直認為我們必須供應烏國驅逐俄羅斯的資本。坦克是烏軍打破目前壕溝戰僵局,恢復去(2022)年秋天奪回哈爾科夫、赫松的氣勢的必要條件

達成「坦克協議」需要時間進行激烈討論,在歐盟外交事務委員會也是如此。德國同意提供豹2坦克成為突破點,同時美國將供應約30輛M1艾布蘭坦克。儘管交付這些武器需要時間,之後也需要大量訓練和裝備維護,這件事帶來的影響並不侷限於戰場。我們再次向俄羅斯傳達有力訊息:普丁懷疑我們的決心,事實證明他又錯了。

當然,有人認為進一步供應武器將延長戰爭,並造成事態升級風險,他們相信外交談判才是唯一的解決途徑。然而,儘管歐洲始終對「認真想要透過談判公正結束戰爭」的人抱持開放態度,到目前為止俄羅斯的態度顯示他打算繼續其戰爭罪行。試圖和普丁談判的人全都鎩羽而歸。除非這樣的狀況有所改變,否則我們的結論是,結束戰爭唯一的方法是賦予烏克蘭足以驅逐侵略者的資源

因此,歐盟的任務是竭盡所能支援烏克蘭,而這也是我們正在做的事。我們與各成員國政府一起為烏國籌集價值120億歐元(約131億美元)的武器和相關物資,其中有36億歐元來自「歐洲和平機制」(European Peace Facility),若再納入宏觀財政和人道主義援助,我們的總援助金額已近500億歐元

歐盟制裁下俄每日石油收入降至5億歐元

此外,歐洲是提供烏克蘭軍事培訓的主力。透過駐波蘭和德國的「歐盟軍事援助團」(EU Military Assistance Mission),我們有望於4月底前訓練1萬5千名烏國士兵,並準備在2023年底前再讓另外1萬5千人結訓,包括培訓他們使用豹2等坦克

同時,歐盟正在制定第十輪制裁計畫,短短幾個月內我們已經減少對俄羅斯進口能源的依賴。歐盟的制裁無疑發揮了作用,俄國石油的價格比北海布倫特原油(Brent40美元,而在我們的最新措施於2月生效後,該國每日能源收入預計將從8億降至5億歐元左右。這場戰爭正導致克里姆林宮蒙受巨大損失,且戰爭一日不止息,上述成本只會繼續隨之提高(編按:《路透社》2月初報導,西方國家對俄國石油祭出「價格上限」,1月俄國能源收入下降了46.5%,預算赤字升至250億美元;不久俄方宣布石油日產量減產50萬桶)。

2022年1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前夕,我曾訪問烏東頓巴斯(Donbas)地區,親眼看到前線的狀況。出於顯而易見的原因,那次訪問一直在我心頭縈繞。我在返程經過基輔時,烏國總理什米加爾(Denys Shmyhal)坦言,「俄國即將入侵,我們知道你們不會與我們併肩作戰。」接著他又急切地問,「那你們會提供我們自衛需要的武器嗎?」

老實說當時我不知該如何回應,因為我並不清楚歐洲具有多大決心。然而今日,這已經是一個很容易回答的問題。2月初我前往基輔參加「歐盟─烏克蘭峰會」(EU-Ukraine Summit)時,沒有人懷疑歐洲成功迎難而上。現在我們必須繼續為烏國提供擊敗侵略者、恢復主權的方法,並幫助他在歐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編輯校稿。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