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產地的真實感動 島嶼尋味記魏曉恩

職人

日本食通信創辦人高橋博之曾說,「讓吃魚的人,看見漁人在海上搏浪的氣魄;讓吃飯的人,看見農夫在田間揮汗的臉龐。」魏曉恩被這句話深深地打動,也讓她決定結合自己熱愛的文字與土地,成為一位傳遞產地、生產者故事以及詮釋消費者對食材想像的跨域媒體實驗者。

大學即將畢業那年,擁有新聞背景的魏曉恩參加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的「洄游農村計畫」,駐村彰化埔鹽參與當地農業推廣。她憶起當時夥伴各有專長,而她長於文字,於是致力撰寫新聞稿報導此次的工作成果。「我是一個寫字的人,沒想到能用文字為農村帶來正面影響。」這次的經驗,讓原本一心想成為記者的魏曉恩,開始思考如何將媒體專業應用於農村推廣。

旅人食通信 文字串起土地的熱情

爾後,魏曉恩接觸到由高橋博之於2013年創辦的《東北食通信》,為了將「食通信」推展到全國,高橋隨即在隔年成立「日本食通信聯盟」(日本食べる通信リーグ),深入介紹全日本的特色物產、生產者的故事及料理方式,採隨刊附贈食材,為消費端的讀者串聯起閱讀、品嚐和地方的連結關係。這樣的模式與魏曉恩駐村的第一線見聞呼應,於是在2017年,甫大學畢業的她號召對推廣台灣農業

有志一同的夥伴,取得日本食通信聯盟的正式授權,創辦台灣第一本食通信「旅人食通信《不二味》」。

《不二味》每期專門介紹一種食材,設計上既有日式風格的清新,也帶入台灣特有的直率和鮮活生命力,曾被日方盛讚。

為什麼取名「不二味」?魏曉恩笑說,除了順口好記,呈現獨一無二的味道為目標,也蘊含「身土不二」的農業精神,以「新世代的農業品牌」定位此雜誌,期許不熟悉農業的讀者可以深入認識食材、產地與生產者,吸引更多新世代台灣人關注、投入農業並帶來正向改變。

餐桌到土地 詮釋嶄新的農業面貌

魏曉恩強調,「食通信的魅力所在,正是廣納多面的編輯觀點、每個主編都可以擁有自己對農業的詮釋和理解。」魏曉恩的《不二味》以「城市」的觀點出發,每期選擇一樣食材為主題,將想要傳遞的訊息,細緻詮釋在當期企劃的編排設計:從封面一路探向封底,引領生活在都市的人們從餐桌回溯至產地,清楚反應物產最真實的本質與旬味,完整呈現食材當有的認知與特點。

創辦《不二味》的6年來,因主責編輯所關注的議題不同,也豐富了農產面向。魏曉恩實際走訪台灣30幾座農村,並非單純為報導者的角色,而是深入產地,以時間與農友建立信任關係,並將其視為《不二味》的重要夥伴,一同攜手合作共創台灣農業的新面貌。她日前也與坪林青農合作職人時尚攝影,將城市的概念帶入產地,期許能引起讀者共鳴也創造驚喜。

從產地直送 生產與消費的橋梁

經營雜誌之餘,魏曉恩也建立產地直送平台,將探訪產地所發掘到的優質物產分享出去。「引介好食材,也可以是一個比雜誌更平易近人的溝通方式。」魏曉恩長年蹲點產地取材、出版食通信積累起生產者與讀者的信任,讓她成為生產、消費兩端的橋梁,她希望未來能更接近大眾,從「經營層面」思考農業推廣,設身處地瞭解生產者及消費者雙方的需求。

一路走來,魏曉恩也坦言經營雜誌的不易,但她以在桃園石門成長的時光為產出《不二味》的動力,那洋溢自然氣息的田鄉風景已烙印在她的心中,將她從北上求學的大城市召喚至產地,最終促成《不二味》的誕生。她也期許,往後若有機會,能為拉拉山水蜜桃、大園西瓜做一期專刊,深入探索桃園物產的好風光。

本文轉載自《桃園誌》。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