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變窮了?3年防疫支出6千多億港元 今年財政赤字逼近3千億

香港

《日經新聞》2月20日報導,經濟學家表示,由於香港政府防疫支出巨大,以及過去3年清零政策重創經濟,使政府稅收銳減,這些挑戰港府的財政健康。

港府標售土地一年內2次流標

這個全球金融中心2月22日即將公布新年度的財政預算案,備受矚目。在新冠疫情前,香港長期擁有充足的財政盈餘,在這個以低所得稅著稱的城市,房地產交易的稅收充實公共金庫。

如今,香港房地產業正在經歷下滑周期,由於開發商對土地的需求低迷,港府不到一年內取消2次土地拍賣,對公共財政造成更大的壓力。

自2020年到2022年,3年大流行期間的公共衛生已花費超過6000億港元(約760億美元或2.3兆元台幣),包括支付無數檢測中心的工作人員費用和建造集中隔離設施(方艙)。

港府3年防疫支出超過6000億港元

據分析師估計,2023年度財政赤字接近3千億港元,是該市最初預測的2倍多,而香港的財政儲備只有約8000億港元,創2015年以來最低紀錄,相當於12 個月的政府支出。

去年底,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坦言,香港的經濟不樂觀,去年財政赤字超過千億港元,主要因為市道不好,公司利得稅萎縮、賣地收入減少等,香港作為對外經濟體,受外圍影響大,波動也較大。

陳茂波認為,有8000億元的財政儲備已不少,環境不好的時候就應該動用,香港市民生活壓力大,需要撐經濟、保就業。

2023年度財政赤字恐接近3千億港元

根據統計,2022年12月底,港府的財政儲備已從2019年初的1.17兆港元降至7740億港元,香港2020年度創20年來最大財政赤字。「港府需要有財政紀律,以前。有錢就多花,但是當前收入無法支撐財政揮霍,從長遠來看,這會導致結構性赤字問題。」香港稅務學會前會長Webster Ng指出。

實際上,許多城市都在為防疫支出的財政問題苦惱,但香港同時要應對居民和外籍人士外流的問題,因港府實施3年清零措施,以及北京鎮壓2019年民主抗議活動人士,使得香港人民感到恐慌。

去年,香港生產毛額(GDP)衰退3.5%,當時巨大的新冠感病毒染浪潮導致香港關閉邊境,重創數百家餐館和其他企業。

為了減輕民眾與企業的痛苦,港府過去數年對居民都有發放消費券,並公佈振興中小企業的措施,包括稅收和租金減免。

香港人才與公司持續外流

香港逐漸放棄強制酒店隔離和其他嚴厲的防疫措施。 與中國重新開放邊境,也恢復海外旅客免檢疫入境,有望在第二季重振經濟。

然而,香港出口疲軟、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級,公司和人才永遠離開香港,以及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萎縮,正在帶來挑戰。

過去,香港享有巨額財政儲備,是多年來拍賣土地銷售和徵收其他房地產交易徵稅金所累積的財富。

「港府非常依賴拍賣土地。這是波動最大的收入來源,當房價高的時候沒有問題。但如果房價下跌,政府財政收支能否打平,就成了最大問題。」投資銀行Natixis高級經濟學家Gary Ng指出。

港府向海外遊客贈送50萬張免費機票

香港新年度的預算案可能包括新的支出方案,旨在幫助低迷的經濟在下半年反彈。

2月份稍早,港府宣布全球行銷閃電戰,希望來港遊客能回到大流行之前每年數千萬人次的盛況,包括向海外遊客贈送50萬張免費機票。

「香港重新開放邊境了,遊客很快就會來,但是經濟仍然不景氣,隨著通膨在上升,政府需要增加支出,來支持民生消費。」Gary Ng表示。

加深香港與中國融合的項目的巨額支出,也將對香港預算案造成壓力。

賣地收入不可靠不可測

香港已撥出約1000億港元,用於開發鄰近科技中心深圳邊界的龐大地區,但是這金額不足以支應所有成本。因為分析人士估計,在中國邊境附近填海造地,建造3座人工島的工程經費高達6000億港元,但是由於通膨、建材和建築成本上升,總成本會再上漲。

香港中文大學的經濟學家殷偉憲表示,這意味說,振興商業環境,讓企業繳交更多營業徵稅,是香港財稅收入增加的關鍵。

「面對當今高度波動的房地產市場,賣地和相關印花稅收入,是不容易預測的收入來源,這些項目不能再被視為可靠的收入來源。」殷偉憲認為。

提高稅收可能是另一種選項,但是它似乎不在政府的考慮範圍內,而且可能會進一步削弱香港的競爭力。「從長遠來看,實際上加稅與否,取決於香港經濟是否有大幅增長,以及我們能否發現新的經濟引擎。」香港大學經濟學家 Vera Yuen表示。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