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一週年》西方企業已大舉退出俄羅斯?學者:僅8.5%撤資

俄烏戰爭

本文作者為:

埃弗奈特(Simon Evenett),瑞士聖加倫大學(University of St Gallen)經濟學教授;

皮薩尼(Niccolò Pisani),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戰略及國際貿易學教授。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餘波,仍在全球各地企業的董事會中回蕩。由於無法再假設「和平」及「地緣政治穩定」會一直持續下去,這兩大支持許多企業的國際戰略的隱性支柱開始出現裂痕。同時,國安官員在西方政府擁有比過去更大的影響力,並要求國內企業與專制政權脫鉤。

俄羅斯無端發動的殘酷戰爭,對企業是一場考驗,考驗它們是否願意解除自柏林圍牆倒塌以來不斷深化的跨境關係。歐盟和七大工業國組織(G7)率先對俄羅斯實施制裁,在俄擁有子公司的西方企業一直面臨撤資的龐大壓力,然而問題在於它們到底撤離到什麼程度?

歐盟、G7僅8.5%公司從俄撤資

我們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致力回答下面這個實證問題:俄軍入侵烏克蘭9個月後,西方企業究竟從其俄羅斯子公司撤出多少資本?和留在俄國的企業相比,撤資企業呈現什麼樣的商業足跡(commercial footprint)?總部設在特定西方國家的企業,是否比其他國家的公司更有可能撤離?

我們不知道該對結論有何期待。一方面,媒體報導企業大規模撤離俄羅斯的說法,讓我們預期自己將發現西方大舉撤資;另一方面,之前一些例子又拉低了我們的期望,例如當年勸說西方企業離開實施種族隔離的南非的運動

為明確定義入侵之際在俄羅斯經營的外國企業,我們使用享有高度評價的奧比斯企業資料庫(Orbis)來確定,哪些註冊於制裁主導國的企業在俄國擁有子公司。然後我們將分析重點放在已經完成的撤資行動,而不是暫停營運,或只是宣佈計畫退出。畢竟許多這樣的承諾最終可能落空,而暫停業務代表企業對當地利害關係人仍負有某些重要義務,例如繳稅、雇傭契約或與供應商的關係。

我們的主要發現是截至2022年11月底,僅8.5%在歐盟和G7國家註冊的企業,對至少一家俄羅斯子公司完成撤資。雖然如何使用、解釋企業公開資料會帶來一定誤差,但將估值定在5-13%是合理的。我們還發現,撤資企業的收益往往比留俄企業低,而且有更多員工(這點可能使企業更易成為撤資運動者的目標)。各國撤資率有所差異,例如截至2022年11月底,15.8%美國企業已經撤資,德國企業卻只有5.3%這麼做

企業準備好和俄脫鉤了嗎?

這些發現向企業高層、國家決策者和分析師提出幾項重大問題:第一,西方企業到底有多少意願與俄羅斯這個價值1.7兆美元的經濟體脫鉤?俄羅斯現在遭到國際社會鄙視(pariah ),儘管如此,他不一定會永遠處於國際邊緣,和全球第11大經濟體做生意的誘因是不會消失的。

第二,為何西方企業這麼久才撤資?譴責任何公司拖拖拉拉之前,別忘了即便是最佳時機,撤資也充滿陷阱和延誤。此外,俄羅斯政府積極採取各種措施勸退甚至阻止外國企業撤資,例如2022年8-10月間發佈的幾條總統命令使一些外國企業在技術上不可能完成撤資。10月一項總統命令禁止45家外國銀行在沒有俄國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親自批准下,處置其在俄資產。任何公正的評估都必須考慮到這些複雜的情況。

同時,更多企業留在俄羅斯這項事實顯示,除了極具說服力的道德論據,董事會也在權衡他們被賦予之責任等其他重大考量。道德因素是否能強化到足以推翻這些考量,還有待觀察。

這種情況再次強烈呼應1970-80年代關於從南非撤資的辯論。如同今日,當時許多人擔心沒有多少企業會自願撤資。雖然當年沒有爆發侵略衝突,西方國家確實有積極採取行動打擊南非。

企業有多少決心和政府站在同一陣線?

上述種種指出一項最大的問題:企業資深高層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與決心和專制政權脫鉤的西方決策者站在同一陣線?如果企業真的言行一致,就快速撤資同時避免承受重大損失而言,決策者的希望和企業的實際行動之間似乎存在落差。

隨著俄羅斯侵略烏克蘭進入第二年,人員和經濟損失持續攀升,所有人的目光會繼續留在東歐。同時俄烏戰爭造成的商業和道德的後果,以及它預示的深層地緣政治競爭,將造成更廣泛的影響。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編輯校稿。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