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戰爭》讀後感:美國人把半導體科技跟國安綁在一起 台灣呢?

半導體

《晶片戰爭》這本書最近的討論極高,作者Chris Miller從半導體發展史的角度探索半導體為何演變成現在中美之間的地緣政治的風暴中心。

這本書跟其他從經濟跟技術角度切入講半導體的書籍文章最大差異, Chris Miller是從「晶片應用於國防軍事」的重要性,延伸講到半導體的地緣政治衝突。

之前很多人在講台積電美國設廠成本高競爭力差等,都是從經濟效益的角度,包含我自己也是。

看了這本書就能理解美國人現在是把半導體科技視為軍事科技的競爭力來源,如果美國的半導體技術落後-那國防科技將受制於人,這將是國安問題。

從這本書也理解美國政府跟主流輿論的觀點,是為了國家安全所以用各種方法要台積電把先進製程搬到美國。

《晶片戰爭》書中避而不談的美日半導體協定

美國對於失去半導體領先優勢的擔憂在四十年前也有過,在1980年代初期日本在半導體主要產品記憶體市場市佔率不斷升高到超越50%,日本在半導體的技術、產能、品質各方面都輾壓美國。

1981年AMD淨利潤下降六成以上,國家半導體鉅額虧損1,100萬美元,英特爾隔年裁掉兩千員工-1985年英特爾放棄記憶體產品線;當時美國半導體產業被日本逼到不賺錢要被日本收購。

為了重新拿回半導體優勢,當時矽谷眾多科技公司共同成立了半導體行業協會(SIA)去遊說美國政府說:「半導體就是國防產業,半導體產業問題就是國家安全問題」。(在那之前美國政府認為半導體產業是自由市場而不想過度干預。)

SIA以國安問題遊說美國政府成功,1986年美國逼迫當時自己盟國-日本簽訂了《美日半導體協定》,規範日本要開放半導體的知識產權、專利等,並保證5年內日本國內市場至少20%必須開放給外國公司;之後又對日本出口到美國的晶片徵收100%懲罰性關稅。

在《美日半導體協定》之後,日本就跌出半導體製造的領先梯隊,取而代之的是韓國的記憶體製造跟台灣的邏輯晶片晶圓代工。

上述這段美國坑盟友的黑歷史在美國人寫的《晶片戰爭》講的語焉不詳,但是在日本人寫的《半導體地緣政治學》卻是一再提到。

《半導體地緣政治學》深入掌握各國半導體策略

《半導體地緣政治學》作者太田泰彥書中甚至說美國圍堵中國半導體的結果究竟是中國企業先被打倒?還是反作用力迫使中共傾全國之力讓半導體技術迎頭趕上並自給自足?

看過《半導體地緣政治學》這本書就能理解日本之所以會同情台灣被逼著去美國設廠,甚至同理中國半導體被美國圍堵,這些都是日本過去在《美日半導體協定》的經驗投射。

撇開作者對美國過去坑盟友的既定印象太深所帶來的偏見,這本書從分析全球半導體產業競合關係和政府介入影響-這角度很適合政策制定的人作為前一本書《晶片戰爭》的平衡觀點來參考。

畢竟台灣政府的決策不能只幫美國人想。

但反過來想,當美國已經把半導體跟國家安全綁在一起,台灣似乎也只能全力配合而已。

《一本書看懂晶片產業》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講得很詳細

再來是對那些想了解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發展歷史的,可以去看《一本書看懂晶片產業:給未來科技人的入門指南》,作者謝志峰是中國海歸派待過Intel也跟著中芯草創的。

跟前面兩本書的差異是,這本書的技術講得稍微多一點,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也講得很詳細。

但這本書寫在2018年中美貿易戰的起點-這也是中國半導體發展的轉捩點;中美貿易戰前的中國半導體發展策略就是拿中國市場去交換美國公司的錢跟技術,像是跟高通、Intel、ARM等都是拿錢拿技術跟中國搞合資。

然而隨著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的圍堵越來越劇烈,中美貿易戰及兩邊衝突也越來越嚴重,當時中國半導體產業主流觀點放到現在已經是行不通了。

三本書有不同的切角適合搭配一起看

總之這三本書共同點就是從半導體產業的歷史跟產業現況為基礎,但各有不同的切入點和觀點。

《晶片戰爭》偏向適合想知道美中晶片戰背後動機和影響的,《半導體地緣政治學》適合想深入掌握各國半導體策略的讀者;最後一本書科普部分跟半導體產業上下游都講的不錯。

三本書很適合搭配著一起看,只是有美國觀點、日本觀點以及中國觀點之後,處於晶片戰爭風暴中心的台灣,我們的觀點是什麼呢?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