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必修課》傳產前2月業績優於電子 矽谷銀行倒閉事件 Fed 3月再升息添變數

投資理財

元月行情加上預期聯準會升息速度放緩,美股與國際股市一月漲多跌少,類股則以科技、消費與運輸類股表現最佳。台灣加權指數一月收漲8.0%,創2004年以來一月最大漲幅。進入二月後,聯準會鷹派言論再起,美股跌多漲少,但科技相關指數仍力守紅盤,台灣加權指數二月漲幅收斂至1.6%,仍位居國際股市前段。

三月股市維持二月的基調,市場關注美股通膨與就業數據,加上Silvergate銀行與矽谷銀行(SVB)相繼爆發財務問題,迄3/10為止,標普500類股全數下挫,銀行、保險與不動產類股領跌,但科技相關指數跌幅較小,顯現科技股抗跌之韌性。台股受美股下挫波及,三月表現不盡理想,多數類股下跌,但電子指數仍維持紅盤,顯示投資人持續看好2023年電子股之轉機題材。

美國貨幣政策牽動今年股市,矽谷銀行風暴添變數

美國貨幣政策是2023年股市主要變數。聯準會主席鮑爾3/8出席眾議院聽證會時表示,若數據顯示有必要加速緊縮政策,聯準會將加快升息速度,二月就業報告與通膨數據將是聯準會3/22三月例會的領先指標。

3/10公布之二月非農受雇人數較一月增聘31.1萬人,高於預期的22.4萬人;二月失業率較一月上升0.2個百分點至3.6%,高於預期的3.4%。美國勞動參與率緩步上升,勞動供給有所改善,但還仍低於勞工需求擴大的程度。較高水準的新增非農就業數、位於低檔的失業率與超過1000萬個的職缺均顯示美國勞動市場還是緊俏,聯準會仍有緊縮貨幣供給對抗通膨的空間。

物價為另一個觀察重點。本週二(3/14)美國將公布二月物價指數,目前市場預估二月CPI年增率將由一月的6.4%下滑至6.0%。一月CPI年增率較高峰期下降近三個百分點,通膨已見趨緩,但下降速度稍嫌緩慢,這可能迫使聯準會延長升息週期。

另一個新增變數為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SVB)因存戶擠兌造成流動性危機,目前該銀行已被迫關閉,成為自聯準會快速且大幅升息以來,第一家遭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接管的銀行,引發市場對於美國中小型銀行的信心危機,同時也導致標普500指數上週大跌4.5%,創下年初以來最大單週跌幅。若矽谷銀行擠兌風暴持續並擴散,則可能影響3/22聯準會利率決策會議的政策方向,也將間接影響股市動向。

根據3/10聯邦基金期貨(Fed Funds Futures)交易資料顯示,市場預期聯準會三月例會升息一碼機率上升至60.5%,升兩碼機率降至39.5%,此前升息兩碼機率曾高達80%。

目前最新發展,隨美官方保全SVB存戶,避險情緒舒緩,另市場調降Fed升息預期,美公債利率、美元指數走降,昨日亞股多反彈回穩;恆生指數漲2%,滬深300漲1.1%,台股漲0.2%,韓股漲0.7%,日股跌1.1%。

傳產業前2月營運優於電子,庫存調整是否延長3月將是關鍵

台灣產業方面,二月上市公司營收台幣2.62兆元,月減13.0%,年減9.1%,電金傳三大板塊以傳產營收年減幅度最小,表現相對優異。2023年前兩月上市公司累計營收台幣5.63兆元,年減9.5%,其中傳產(不含金電)累計營收年減幅由19.1%降至12.9%,但電子累計營收之年減幅由1.9%擴大至4.6%,顯示傳產前兩月營運優於電子。

此外,二月營收創歷史新高的上市櫃公司僅有六家與七家,此數據位於長期偏低水準。雖然前述數據受農曆新年淡旺季之干擾,但若三月營收仍未見明顯好轉,則可預判終端需求尚未恢復至正常水準,庫存調整恐延長。

產業方面,傳產相對明朗。餐飲觀光為率先反轉向上的族群,進入三月後成長幅度可能趨緩,但兩岸恢復直航航點,加上防疫政策持續鬆綁,餐飲、觀光與旅行社等相關行業仍有高點可期。

電價上漲壓力帶動風電、太陽能與儲能等產業,由於外資來台投與台商回流金額龐大,未來相關需求有增無減,長多格局不變。塑化、紡織、汽車、航運、鋼鐵等族群因基期較低,資金亦開始進駐,若營收正式轉強,有望走出中多格局。

中國手機銷量逐漸回溫,大立光、玉晶光等供應商直接受惠

電子業仍不明朗,但已有好轉跡象。台灣電子業二月製造業PMI回升至45.7,雖尚未站上榮枯點50,但已創下2022年八月以來新高,顯見產業逐漸好轉。目前業界樂觀預期庫存調整將在2023年中完成,下半年產業動能將逐漸恢復常軌。然而,第二季為電子業傳統淡季,向來有「五窮六絕」之說,存貨調整是否能如預期般樂觀,仍有待觀察。

目前AI與HPC等應用持續擴大,半導體相關受惠較為直接且明顯。零組件方面,中國618促銷備貨需求啟動,三月底前電視面板價格全面喊漲,國內面板廠友達與群創三月營運將走出谷底,待第三季庫存去化完畢,IT面板需求好轉,在面板價量價量齊揚下,面板廠虧損將逐步收斂。

中國手機銷量逐漸回溫,台新投顧預估,中國2023年手機銷量3.15億支,年增14.1%。中系手機品牌陸續推出中高階新機,帶動高階鏡頭需求復甦,大立光與玉晶光等一線供應商受惠最為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