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晶片戰爭》一書作者、美國塔弗茲大學學者米勒(Chris Miller)16日共同出席《天下雜誌》舉辦的《張忠謀X克里斯.米勒 半導體世紀對談》論壇,副總統賴清德受邀出席,並且在台下全程聆聽。
張忠謀被副總統賴清德譽為半導體界的教父、產業的活字典,他和米勒博士以《晶片戰爭》一書的內容為出發點,談到台積電的誕生與發展的歷史,講了一些作者沒聽過的小插曲,例如當年被邀請回台灣時候只有李國鼎一個人相信他,政府雖然是台積電的大股東,但對於這場豪賭,台積電一上市就賣出大半的持股。
張忠謀暢談晶片戰爭,重申全球化已死
米勒也問了張忠謀台積電最初的時候,對於發展的態度,張忠謀回說,「你知道,我做得不好,確實看著前方,我們只是想活下來,只是不想讓政府失望。但到了90年代,台積電以非常高速的方式成長。」
而米勒也花了一些時間,讚揚台灣、尤其是台積電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扮演的關鍵角色。例如米勒說談半導體產業,一定要談到台灣,而且「要了解半導體,一定要認識台積電」。
進入了2010年,張忠謀透露,當時就有了在先進製程站穩腳跟的企圖心了,他說,在2010年就是希望台積電能成為今天的樣子,「正如你所料,這是非常成功的。」
各大晶片廠全球投資,重塑半導體供應鏈地圖
然而張忠謀對「全球化已死」的觀點,再度引起所有聽眾的注意,他重申,全球化已死,自由貿易還沒死透透,但也瀕臨邊緣了,這個話題伴隨著美國晶片法案,他自己估算,在美國生產的晶片成本,將會多出5成,並不利於半導體在各個領域的擴散。
論壇會後,作者米勒博士在由《天下雜誌》安排的記者會,再與包括倫敦金融時報等三十家的國內外媒體對話,延續著張忠謀提到的半導體全球化的問題,他強化了各國政府在國際供應鏈中所扮演的角色,暗示著招商政策的競爭。
米勒指出,當你看到一家公司為他們投資新的地理區域,而實際上看到的是製造商的全球化,主要公司的數量以多種方式進行加工(分工)。
政府介入產業布局,不一定是最有效率的
他接著說,除了政府試圖發揮重要作用在推動公司投資某個地區方面的作用。他們還補貼公司投資於地域,這將對整個供應鏈產生不同的影響,他們放眼整個晶片行業,在過去的幾年裡,看到了很多新的、一系列的投資,是過去在這些地方沒有的,原因是各國政府正在補貼、更多提供新的激勵措施。
「我們還看到許多政府也將大量資金投入研究開發這是長期技術進步的關鍵驅動力,也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降低價格的製造加工長期進步的關鍵驅動力。」
但米勒不完全贊成政府角色的介入,這實際上是一個喜憂參半的情況,一方面有政府試圖以一種會引入新的低效率的方式重塑供應鏈,政府還讓一個國家投入更多資金在這上面(經濟學理論中這是資源分配的不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