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風暴》從美國到瑞士全球央行忙救市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一場老調重彈的危機

國際金融

本文作者為:

史提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現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著有《不公平的代價:破解階級對立的金權結構》,曾任世界銀行(World Bank)首席經濟學家、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

前情提要:

3月全球金融體系大地震,許多人擔憂新一波金融危機正在蠢蠢欲動,各國央行紛紛出手防止危機進一步擴大。19日瑞士政府成功說服該國第一大銀行「瑞士銀行」(UBS)以32.5億美元收購第二大銀行「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和歐洲中央銀行隨即發表聲明穩定市場信心。美國聯準會宣布聯合歐盟、英國、瑞士、加拿大和日本央行共同行動強化市場流動性,歐洲央行表示若有需要,將以融資支持歐元區銀行。

美國一週內倒掉Silvergate Bank、矽谷銀行(SVB)、Signature Bank三家銀行,第一共和銀行(First Republic Bank)同樣受到波及,雖有華爾街11家銀行聯手挹注300億美元,但仍未完全脫離險境,而《華爾街日報》引述一篇論文警告,還有186家銀行恐落入與矽銀相同的困境。

作為一家近半美國科技創投公司倚賴的銀行,某種程度上矽谷銀行(SVB,下簡稱矽銀)面臨的衝擊不是什麼新鮮事,但這起事件的意義不僅於此,它再次證明當局的經濟政策和金融監管並不充分

就在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下簡稱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向國會保證美國銀行財務狀況良好後不過幾天,美國爆發史上第二大銀行倒閉事件。然而這個時間點並不令人驚訝。鮑爾大幅快速升息,或許是前聯準會主席伏克爾(Paul Volcker)40年前這麼做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而在這種狀況之下,我們早就預見金融資產價格劇烈波動將對金融系統「某個部分」造成傷害

管理銀行風險不是一般存戶的責任

然而鮑爾再次保證無需擔心,儘管有大量歷史經驗表示我們「是應該擔心」。鮑爾是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金融監管團隊的一員,他們致力削弱2008年金融風暴後頒布的《陶德─佛朗克法案》(Dodd-Frank Act),好讓針對系統性重大銀行的標準不適用於「較小型」的銀行。若以花旗銀行(Citibank)的標準來看,矽銀確實是家小銀行,但對數百萬仰賴它生活的人而言可不小。

鮑爾表示聯準會持續升息勢必會帶來痛苦──但苦的不會是他及其眾多私人資本家朋友,據報他們之前打算在政府明確宣布保障矽銀存戶存款之前,透過以5-6折迅速買進矽銀未保險存款大賺一筆(編按:13日美國總統拜登承諾矽銀存戶都能領回他們的存款)。痛苦將主要留給邊緣弱勢族群,像是非白人男性青年,他們的失業率通常是全國平均水準的4倍,因此利率從3.6%升至5%對他們來說形同從15%升到20%。鮑爾輕率呼籲提高失業率(錯稱這是降低通膨的必要之舉),卻沒有呼籲對失業者提供幫助,甚至提都不提長期成本。

現在,鮑爾冷酷無情(且毫無必要)地鼓吹這種帶來痛苦的政策之下,我們有了新的受害者,美國最具活力的部門和區域恐陷入停滯。矽谷那些新創企業家大多相當年輕,他們相信政府有做好它的工作,讓他們能專注投入創新研發,而非日日檢查自己的銀行資產負債表──要求他們做到這點是不可能的。(全面揭露:我自己的女兒就是一家教育新創公司的執行長,她也是這群充滿活力的企業家之一。)

反對政府監管者風向180度大轉變

新科技並未改變銀行基本業務內容,卻增加了銀行擠兌風險。提款比以前容易許多,而透過社群媒體不斷發酵的傳聞可能刺激擠兌浪潮(不過有媒體報導,矽銀乾脆暫停存戶將資金轉出這項功能,而這可能催生一場法律噩夢)。根據報導,矽銀之所以倒閉,並非出於2008年金融危機那種不良借貸行為──這代表銀行完全無法履行其核心功能信貸分配。相反地,矽銀的問題更簡單:所有銀行都會藉由「期限轉換」(maturity transformation操作,將短期存款用於長期投資。矽銀購買了各類長期債券,使自己在殖利率曲線劇烈變動時置身風險之中

新科技也使聯邦存款保險的25萬美元舊限制變得相當荒謬:一些公司將資金分散在許多銀行裡,以進行監管套利。以犧牲那些信任監管的人為代價,獎勵這些套利者實在不合理到極點。當那些努力工作,推出新產品服務大眾的人僅因為銀行系統失靈而遭到重擊,美國這個國家是怎麼了?安全且健全的銀行系統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然而美國的銀行系統卻未能充分讓人們保持信心。

正如美國金融評論家里索爾茲(Barry Ritholtz)在推特所言「如同壕溝裡沒有無神論者,金融危機期間也不存在自由意志主義者(libertarians)。」突然間,一群反政府監管十字軍支持政府出手搭救矽銀,就像當年某群金融家和決策者一手推動大規模放鬆監管並因此導致2008年金融危機後,他們又呼籲政府向罪魁禍首紓困。前美國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的財政部長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當年領導放寬金融監管措施,現在同樣呼籲救助矽銀──這點格外令人矚目,尤其是在他強烈反對減輕學生的學貸負擔之後。

倒閉後果應由銀行高風險投資最大受益者承擔

今日我們的答案應該和15年前一樣,自矽銀高風險行為受益的股東和債券持有者應該承擔後果。不過矽銀的存戶,也就是那些相信監管機構會盡到本分的公司和家庭──監管機構一再向社會保證他們會這麼做──應該獲得補償,無論他們的存款高還是低於25萬美元的「有保險」金額

不這麼做,將對美國最具活力的經濟部門之一造成長期傷害。無論人們如何看待科技巨擘,包括綠色科技、教育等領域的創新必須繼續發展。更廣泛而言,袖手旁觀將是對社會發出一項危險訊號。因為如此一來民眾確保自己存款受到保護的唯一方法,就是把它存在具備系統重要性那種「大到不能倒」的銀行裡,而這將提升美國金融系統的市場集中程度並遏制創新

對全國各地可能受到影響的人來說,經過一個痛苦的週末,政府終於做出正確決定:保證所有存戶都能得到補償,預防恐將擾亂經濟的擠兌現象發生。同時,這些事件也表明這個系統出了問題。

所有銀行的存款都應保險

有人表示拯救矽銀存戶會引發「道德風險」,這是無稽之談。銀行的債券持有者和股東若不妥善監督經理人,他們照樣會面臨風險。管理銀行風險不是一般存戶的責任,他們應該能依賴我們的監管制度來確保,一個自稱「銀行」的機構有足夠財力來兌付存入的資金。

矽銀倒閉代表的不僅是一家銀行崩盤,同時也象徵監管和貨幣政策的嚴重失誤。如同2008年金融危機,這起事件既可預見也能預測。讓我們期盼那些助這片混亂一臂之力的人能在減損上扮演揮建設性角色,而且這次我們所有人──銀行家、投資人、決策者和大眾──最終能記取正確的教訓。我們需要更嚴格的監管制度,以確保所有銀行的體質健全。所有銀行的存款都應該保險,而成本該由那些最大受益者承擔,即富裕的個體戶、企業和那些在存款、交易和其他相關指標方面最依賴銀行系統的人

1907年美國金融大恐慌催生聯邦儲備系統以來已經過了115多年。新科技使恐慌情緒和銀行擠兌更容易發生,且導致更嚴重的後果。此刻是我們決策和監管框架做出回應的時候了。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編輯校稿。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