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信AT1債變廢紙》國內5銀行客戶踩雷約17億 外資大砍中信金18.6萬張

金融

瑞士第一大銀行瑞銀集團(UBS)同意收購瑞信(Credit Suisse)之後,將使得大約160億瑞郎(約新台幣5288億)的瑞信額外一級資本(AT1)債券瞬間化為「壁紙」,雖然國內14家上市櫃金控沒有投資瑞信AT1債券,不過,根據《彭博》報導,包括PIMCO、景順等基金資產管理公司皆是苦主。

(更多新聞/保險業對瑞信曝險1082億元 瑞信風暴牽動聯準會下周的利率決策

瑞信AT1債券變廢紙,PIMCO、景順成為苦主

AT1債券是一種應急可轉換債券(Coco Bonds),也就是外界俗稱「可可債」,通常銀行總資本若低於一定水準,這些可可債就能轉換成股權。這次瑞銀收購瑞信的條件是將瑞信AT1債券減記為零,將成為歐洲AT1市場最大的一次債券減記事件。

根據《彭博》報導,瑞信AT1債券的最大持有人包括PIMCO、景順(Invesco),其中,Pimco持有的AT1債券最多,規模約8.07億美元;而景順則持有瑞信AT1債券約3.7億美元;貝萊德(BlackRock)截至2月底,瑞信AT1債券投資規模約為 1.13 億美元,不過,知情人士指出,貝萊德在近幾週已減持部分AT1債券。

雖然瑞銀收購瑞士信貸已塵埃落定,但依舊未能安撫市場投資人的信心,瑞士信貸ADR(CS-US)周一股價暴跌超過50%,收盤重挫52.99%,股價跌至不到1美元,創下歷史新低;評級接連被降級的第一共和銀行(FRC-US)週一股價也下殺 47.11%至12.18美元,同樣創下歷史新低。

(更多新聞/SVB風暴蔓延》11天4家歐美銀行倒掉 第5家銀行也岌岌可危

國內金融機構對瑞信曝險逾1500億,皆未投資瑞信AT1債券

瑞信AT1債成為廢紙,也讓國內金控、銀行、壽險業20日則接連跳出來自清,強調自家自營部位都沒有投資瑞信AT1債券,算是確保債權。

根據金管會21日盤點金融三業對瑞信曝險情況,並公布最新資訊,銀行局揭露,截至今年2月底,本國銀行對瑞信曝險461億元,其中包括金融債券投資362億元、資金拆存74億元,並沒有投資瑞信AT1債券;另外,本國銀行客戶持有瑞信相關金融商品則有571億元,其中有5家銀行客戶持有瑞信AT1債券16億元。

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童政彰表示,針對銀行端後續如何協助客戶持有瑞信AT1債券相關處理,去年11月已發函銀行,必須因應國際情勢變化,強化銀行銷售金融商品的控管程序,要求銀行對於銷售金融商品的發行機構應建立重大事件的預警管控機制,如果發行機構有發生財務危機、舞弊等重大事件,銀行都應該要即時掌握,訂定相關停賣策略,並協助理專與客戶的溝通。

證期局則是揭露,截至今年2月底,證券期貨業投資債券總曝險1.97億元,占整體證券期貨業淨值0.03%;國人投資境內基金對瑞信曝險0.28億元,無AT1部位、國人投資境內基金對瑞信曝險46.03億元,目前正在統計瑞信AT1部位,其中PIMCO揭露15檔境外基金,換算大約買到7294萬元瑞信AT1債。

至於保險局部分,截至今年2月底,保險業則投資瑞信有1093億元,占保險業可運用資金0.35%,沒有投資到瑞信AT1債。換言之,統計金融三業對瑞信曝險約1556億元,而國內投資人踩瑞信AT1約17億元。

由於壽險業對瑞信曝險主要是持有投資等級的主順位債券,其餘則多數是國際版債券或一般債券,並沒有投資到瑞信AT1債券,因此不會發生淪為壁紙的狀況。

一名金融業表示,瑞信風暴演變至今,在瑞銀出手相救之後,由於瑞信AT1債券將成廢紙,因此市場關注的是「AT1債券」的曝險狀況,但因為瑞信AT1債本身信評低、不屬投資級債券,因此預期台灣金融業也不至於會踩到瑞信ATI債的地雷。

外資連砍中信金14個交易日,賣超18.6萬張

自上周開始,美國SVB銀行、瑞信銀行接連傳出倒閉危機,導致國內金融股持續被法人賣超,在瑞銀出手收購瑞信後、加上確認國內金融業並未直接投資瑞信AT1債部位,21日金融股股價短暫揮別近日陰霾,包括14家上市櫃金控單日皆收漲,其中國票金上漲4%、新光金也上漲2%,華南金、國泰金、開發金等也都有1%以上的漲幅。

觀察自3月13日至3月21日止,14家上市櫃金控當中,外資累計賣超張數最多的個股是中信金,合計近7個交易日共賣超18萬6187張,這已是連續14個交易日被賣超;其次新光金也同步被外資賣超逾10萬張,這也是外資連續10個交易日賣超;賣超第3名則是玉山金,7個交易日外資賣超8萬1454張。

其餘像是國泰金近7個交易日也被外資賣出將近5.8萬張,開發金則是在連賣8個交易日後首度轉賣,不過近7個交易日仍遭外資砍下5.2萬張;富邦金也同步遭到外資連砍11個交易日;至於華南金、玉山金、元大金、新光金、合庫金也遭到外資連賣10個交易日。

分析師認為,目前看起來聯準會可能會持續升息,儘管在歐美銀行發生危機這段時間,官方都盡力出來救援,但銀行的資產減損跟存款流失的不確定性風險仍在,大環境還沒有走出陰霾;再加上國內金融股也面臨2022年獲利不佳,預料今年的股利政策都將不如去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