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
哈靈頓(Kent Harrington),前美國中央情報局(CIA)資深分析師,他也曾任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ODNI)東亞官員、CIA公關主任。
儘管瑕不掩瑜,美國情報機構的2023年「年度威脅評估」(Annual Threat Assessment)仍有視野狹隘、過於樂觀之嫌。從中國崛起、俄羅斯侵略、伊朗核武野心,到氣候變遷、未來潛在疫病、勢力漸長的國際犯罪組織,情報單位的分析全面而令人憂心。
為了增加透明度並讓國會和美國民眾知情,美國情報機構自20年前開始發表「年度威脅評估」報告,提供情報單位對美國首要國安威脅的結論──不過前提是不損及情報單位的「消息來源和分析方法」。如同以往,美國的間諜和情報分析師專注於自己的工作,避免受到政策質疑,或任何指某些問題比其他更重要的暗示影響。
3月8日美國國家情報總監(DNI)海恩斯(Avril Haines)在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作證時沒有那麼畫地自限。她說得很清楚,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的政府視中國為「我們的空前挑戰」,而且是美國的主要國安威脅。
房地產泡泡:地方政府債務上看15兆美元
若說「年度威脅評估」稍嫌不夠明確,那是因為它是經過「和諧」的觀點。專家意見和官僚看法之間的分歧遍及18個情報單位,這點在所難免,導致他們在措辭和內容上不得不有所妥協。身為國家情報會議(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成員,我曾主持多場協調情報評估的會議,我可以證明期間的辯論有多激烈。在這樣充滿「生氣」的人之間締造共識確實是一門藝術。
然而,儘管爭論證據和措辭相當重要,其重要性還是不及任何分析工作的第一步:找出最終必須解決的問題。當然,一部分答案得取決於總統和其他關鍵決策者,情報單位坐擁政府撥款的670億美元預算,至少得為當局付出與其等值的努力。但是情報單位的任務也包含認真檢視事實及其懸外之音,無論它們是否與政府的觀點一致。在這方面,今(2023)年的年度威脅評估就顯得有所缺失。
如同白宮,情報單位在評估裡強調的威脅,來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對抗性作法,以及中國軍事、經濟和科技能力的進步。然而,關於中國國內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對習政權的意義,卻鮮少有人提出洞見。這種遺漏或許情有可原,但當我們希望增進決策者及美國民眾對本國最大全球競爭者的理解時,我們不應忽視習近平面臨的國內挑戰。
我們首先看到,中國數十年來大舉投資房地產後,習近平試圖重整這個產業。華府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的佩蒂斯(Michael Pettis)指房地產高佔中國三分之一的GDP,然而這個產業已經過度膨脹、表現疲弱。兩年前中國當局試圖打擊建商過度借貸現象,然而這不僅造成數十億美元的赤字,也使數十個城市散布爛尾樓及長期延宕的建案。現在許多大中國建商仍在掙扎求存,融資給它們並因此累積巨額債務的當地政府也是如此。
就連中國往往有所閃躲的官方經濟數據都暴露出問題正在不斷惡化。中國31省為資助發展而累計的債務高達5.1兆美元,而這個數字還沒納入另外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LGFVs)。這些未經登錄的機構為地方政府開了一扇後門,讓它們在為資助房地產和基礎建設項目而大量舉債之後,繼續從銀行獲得貸款、賣出債券。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LGFVs相關債務共計達到近10兆美元。
發生在中國的問題不會只留在中國
赤字不僅是金融也是政治問題。中國LGFVs債券有7900億美元即將於2023年到期,另外700億美元離岸債券也將於2025年到期。長期以來,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在於賣地給建商。然而由於上述失敗,地方官員不得不砍掉公務員薪資、退休金、公共服務和健康照護以支付債務的利息。
這些縮減在多個城市引發示威,而且不開心的還不只是勞工和領退休金的人。近年中國快速成長的中產階級大量投資房地產,讓該國房產自有率高達近90%。然而現在房地產的震盪嚴重衝擊了這些人。中國有7成家戶財富和房地產綁死,而買房的人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儲備金縮水。
作為回應,2022年11月中國政府再次鬆綁借貸以刺激房地產市場,而2023年1月房價終於在連續16個月衰退後止跌。然而潛在買家依然戒慎恐懼。現在仍有許多斷頭建案,而且每個人都還記得2022年準屋主們發起大規模抗議,因為他們已經將名下的房子拿去抵押,這些房子卻可能永遠無法落成。更多停滯建案及銷售疲弱現象,已經預示2023年景氣不佳。
從青年失業率到勞動力萎縮,如同中國面對的其他長短期挑戰,房地產問題對習近平或中共統治中國並不構成立即性威脅,但它們顯然會對習在國內外推動他的議程形成阻礙。2022年底爆發反清零的大規模抗議後,中國官員清楚意識到自己面臨的政治風險。習領導下,中共擴張自己在中國政府各級部門及企業董事會的影響力,而一系列改革收緊了接觸到官員和資訊的管道。
簡言之,情報機構公布的年度評估報告儘管在其他方面表現十分出色,它仍須挖得更深入。國會和民眾應該知道情報界如何精闢分析習政權面臨的挑戰。畢竟正如我們所知,發生在中國的事情不會只待在中國境內。
註:本文是由《信傳媒》洪培英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