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大教授罹「巴金森氏症」研發新療法擺脫輪椅 研究登國際期刊

醫療科技

根據WHO指出,目前全球有超過850萬人罹患巴金森氏症,造成580萬人餘生失能、近33萬人死亡,嚴重程度逐年加劇;根據健保資料庫最新統計,全台巴金森氏症患者已近8萬人,男女比例平均,但以盛行率推論,應仍有許多潛在患者尚未發現或確診。

WHO也統計,巴金森氏症的失能機率高達30%,若合併失智、憂鬱等併發症,失能機率更翻倍成長。澳洲研究發現,持續追蹤20年後,高達83%的巴金森氏症患者會產生失智症。

為紀念全球首位發現巴金森氏症的英國醫師詹姆士. 巴金森(Dr. James Parkinson),1996年歐洲巴金森氏症協會將巴金森醫師的生日4月11日訂為「世界巴金森氏症日」。

不過雙和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洪千岱指出,巴金森氏症過往藥物治療或復健治療僅能減輕症狀,「但隨著病程嚴重、藥效減退,藥量不只增加還合併藥效波動不穩定的現象,為患者與照顧者的身心帶來沉重負擔。」

究竟如何突破巴金森氏症數十年來的治療瓶頸?

(延伸閱讀:人物》10年前以為中風 名醫洪惠風曾想離開醫界...母親一席話讓他留下 )

「巴金森氏症」4個常見症狀,出現2個就要留意

巴金森氏症是台灣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發生率僅次於阿茲海默症,以盛行率計算,每100名65歲以上人口即有一名為巴金森氏症患者。

衛福部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胡朝榮表示,巴金森氏症是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好發於50-60歲左右,「以現今社會來說並非高齡,反而正值承上啟下的年紀,且巴金森氏症並非老年人專屬疾病,近年常聽到青壯年罹患早發性巴金森氏症,造成家庭與社會龐大負擔。」他指出,以盛行率計算,65歲以上約為1%、80歲以上則提升至4%,而40歲前罹病的早發性患者亦佔2-10%。

胡朝榮解釋,巴金森氏症是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因神經細胞受損導致多巴胺分泌不足,當體內的多巴胺濃度低於正常人的50%,即有可能引發運動障礙。常見的動作功能障礙包括顫抖(四肢不自主顫抖)、僵硬(肌肉僵直、面具臉)、動作緩慢(運動能力降低)、平衡障礙(步態不穩、容易跌倒),醫師提醒,「一旦出現其中2個以上症狀就應留意可能是巴金森氏症,應及時至神經內科求診。」

胡朝榮也提到,巴金森氏症初期症狀不易察覺,多數患者確診時病程已落在中晚期,「由於症狀不明顯、容易被誤以為是老年人功能退化所致,往往等到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時,到醫院檢查後才確診。」

巴金森氏症是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因神經細胞受損導致多巴胺分泌不足,當體內的多巴胺濃度低於正常人的50%,即有可能引發運動障礙。(圖片來源/醫師提供

藥物副作用恐讓患者出現「異動症」或「斷電」

雙和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鄔定宇說明,巴金森氏症是由於腦部黑質組織中的神經細胞受損、死亡,導致負責神經傳導的多巴胺分泌不足,進而引發運動障礙,「現有治療多以補充多巴胺藥物或物理復健為主,以維持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為目標,但僅能減輕症狀,無法解決源頭問題。」

巴金森氏症過往數十年來治療無法突破,洪千岱也指出,隨著疾病進程、藥效波動,患者往往需要增加藥量,副作用隨之增加。「一旦過了藥物蜜月期,藥效容易出現波段起伏,當多巴胺濃度過高時、患者容易產生四肢不自主亂動『異動症』現象,而當體內多巴胺濃度過低時,患者卻變成意識清晰、但身體無法動彈的『斷電』狀態,不僅十分困擾也很危險。」

胡朝榮也分享,曾有巴金森氏症患者因藥效波動,在過馬路時突然「凍住」,差點發生車禍。洪千岱表示,除了藥效起伏、無法自主控制身體,巴金森氏症患者還可能出現姿勢型低血壓、突然昏倒等狀況,患者日常生活危機四伏,也因此無論是因巴金森氏症疾病本身,或是併發症、副作用等狀況,患者晚期常以輪椅代步、逐步走向失能。

「台灣愛迪生」也患巴金森氏症...

不過巴金森氏症治療困境,在近期出現一線曙光。

洪千岱指出,近年研究多往源頭發展,嘗試解決大腦黑質組織的細胞受損問題,「近年更發現,導致多巴胺分泌不足的主因,來自於神經細胞中的粒腺體失去作用。」

近年更發現,導致多巴胺分泌不足的主因,來自於神經細胞中的粒腺體失去作用。(圖片來源/醫師提供

有「台灣愛迪生」之譽的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榮譽教授林宏裕,迄今累積數十項發明與專利,是台灣唯一3度獲得中山技術發明獎的獲獎者,更投身公益50年,曾於2010年榮獲《富比世》雜誌亞洲慈善英雄排行榜,沒想到卻在同一年罹患了巴金森氏症。

與許多病友一樣,林宏裕因不明疼痛、走路慢等初期症狀,輾轉各科就診,原以為是小中風,直到一年多才確診為巴金森氏症。開始治療後,恢復狀況也不如預期。藥物蜜月期過後,因著症狀加劇、藥效減退,只好越吃越多,但副作用也越來越嚴重。

林宏裕開始出現行動障礙,無法轉身、甚至在馬路行進走到一半「凍住」,十分危險。某天甚至出現姿勢型低血壓,無預警昏倒、後腦著地送醫急救,林宏裕也開始以輪椅代步。

創新療法登國際期刊,有望逆轉巴金森氏症

有感於巴金森氏症的治療限制,林宏裕投入7年時間研究,最終成功開發創新治療方法,透過低能量近紅外線光療(PBM)活化已受損的細胞,同時補充氫水以避免細胞被過度破壞而老化,從根本解決了多巴胺神經元障礙問題。臨床研究已幫助17名患者告別行動不便、重拾美好人生,相關成果也已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Medicine》。

鄔定宇指出,雙和醫院臨床研究也證實其有效性,「連續2週使用下,早晚各15分鐘的治療,改善了17名巴金森氏症患者的運動障礙問題,有機會就此擺脫輪椅、恢復自主行動能力。」

透過低能量近紅外線光療(PBM)活化已受損的細胞,同時補充氫水以避免細胞被過度破壞而老化,從根本解決了多巴胺神經元障礙問題。(圖片來源/醫師提供
同樣身為病友的台北科技大學榮譽教授林宏裕投入七年時間研究,最終成功開發創新巴金森氏症治療方法。(圖片來源/林宏裕提供

鄔定宇表示接下來也將展開大型臨床研究,期待能及早讓此療法成為巴金森氏症的治療新選擇,有望讓巴金森氏症不再是不可逆的疾病。林宏裕也強調,目前初步的第一期臨床試驗結果,可以支持更正式、更長期的二期臨床試驗,盼望在不遠的將來可以成為巴金森氏症患者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