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口是越南14倍兩國出口值卻差不多... 印度崛起得克服兩大挑戰

國際

本文作者為:

穆迪(Ashoka Mody),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國際經濟政策客座教授,曾任職於世界銀行和國幣貨幣基金。

印度精英正對印度經濟前景感到興奮不已,海外同樣有這股樂觀情緒。國際貨幣基金預測印度2023、2024年GDP成長將分別達到6.1%、6.8%,使他成為全球成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甚至有國際評論家提出更誇張的預測,宣布印度「黃金十年」甚至「印度世紀」即將到來。

然而,印度其實正高速邁向一條危險的路,所有歡呼都奠基於虛偽的數字遊戲。2020-2022這三年來印度的經濟波動遠高於其他經濟體,成長率在新冠病毒爆發後兩度劇降,然後又反彈回疫情前水準。這三年印度平均經濟成長率只有疲弱的3.5%,與疫情前一年相仿。

所有認為未來成長率會更高的預測,都是基於最近的疫後反彈。但儘管大部分與疫情相關不利因素已成往事,2022年下半年印度經濟的放緩跡象一直延續到今(2023)年。把印度描述為景氣大好的繁榮經濟體,是讓糟糕的經濟狀況披上一廂情願的外衣。

就業創造不足:每357人搶一份鐵路局工作

更糟的是,這種宣傳掩蓋了印度獨立75年來一直存在的問題:就業創造不足。未來十年印度需要增加2億個工作機會,以雇用屬於勞動年齡的求職者。然而印度幾乎不可能達成這個任務,有鑑於該國過去十年都無法增加就業機會(此指「淨增加」),這段時間每年有700-900萬新求職者進入勞力市場。

這種人口壓力常會爆發出來,並助長各種抗議和偶發性暴力行為。2019年有1250萬人申請印度鐵路公司(Indian Railways)開出的3.5萬個職缺,也就是每357人要搶一份工作。2022年1月鐵路當局宣佈沒有職缺,有意應聘的民眾大發雷霆,四處燒車廂和破壞火車站。

由於城市缺乏工作機會,疫情期間數千萬名勞工回鄉務農好勉強維持生計,許多人後來便一直留在鄉村。印度陷入困境的農業部門,目前雇用全國45%勞動力。高失業率持續衝擊農民家庭,一大堆家庭成員在小塊土地上分擔有限的工作,這些農地在世代相傳之下愈分愈小,同時農民自殺問題的陰影揮之不去。而政府無故拖延支付薪水,刺激那些急於從「鄉村就業保證計畫」尋求協助的人不斷發起抗議。

印度出口產品價值與越南差不多

對許多印度人而言該國經濟衰弱,問題出在該國規模有限又缺乏競爭力的製造業。1980年代中期自由化改革以來,製造業在印度GDP佔比略微下降至約14%,相形之下中國(27%)和越南(25%)這個數字還在不斷上升。印度製造業出口在全球佔比不到2%,而且隨著2022年下半年經濟放緩,還會進一步萎縮

台灣、南韓、中國和現在的越南正是透過出口勞動密集產品才得以雇用大量勞工。然而印度雖擁有14億人口,他出口的產品價值與1億人口的越南差不多,而且越南正在快速迎頭趕上

離開中國的企業主要轉向越南

那些認為印度正在邁向繁榮盛世轉捩點的人,最近通常會關注兩件事。第一,幾家蘋果供應商在印度進行初步投資以組裝高端iPhone手機,於是人們揣測工廠大舉移出中國對印度有利,雖然印度仍存許多品管和物流問題。這當然是一種可能的結果,但學術分析和媒體報導並不令人樂觀。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漢森(Gordon H. Hanson)預計中國廠商更可能把勞動密集製造業從昂貴的沿海中心轉移至生產成本較低的內陸。

此外,離開中國的投資者主要轉向越南和其他東南亞國家,他們和中國都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成員。印度放棄成為此一貿易優惠集團的成員,因為該國製造商擔心一旦其他RCEP國家更容易打入印度市場,他們將無法與之競爭。

至於從中國撤離的美國企業,大部分將其業務「近岸外包」(near-shoring)至墨西哥和中美洲。整體而言這種流動確實會讓一些投資流向印度,但實際上2022年印度外資與2021年相比出現下降

線上教育新創巨頭Byju's也面臨瓶頸

第二個希望來源是印度政府的「生產激勵計畫」(PLI scheme),這個2021年初推出的計畫,將提供財政獎勵給被認為具有戰略價值產業,協助他們擴大製造和就業。遺憾的是,正如前印度央行行長拉加恩(Raghuram G. Rajan)及其合撰者所警告,這項計畫無異於過去給製造商的各種小恩小惠,最終可能只會養肥大企業的口袋。

印度新創獨角獸企業的亮眼表現也在消褪,他們近日的繁榮仰賴便宜融資,還有疫情期間一小群消費者的網路購物行為顯著成長。大部分新創公司獲利前景黯淡,這群客戶帶動的買氣已經放緩,融資也在枯竭──線上教育新創巨頭Byju's也無法倖免。

先不論印度從疫情深淵反彈的錯覺,印度經濟前景似乎也不樂觀。隨著就業需求持續增加,該國必須更努力推動經濟成長才能提供有尊嚴的工作機會。與其沉溺於一廂情願的想法、華而不實的生產激勵計畫,決策者應該致力投資人力資本,讓更多女性進入勞力市場以推動經濟發展。

這是工業革命以來所有在經濟獲得成功的國家所做的事情。印度這個破碎的國家一再回避自己長久以來的挑戰,如今官員不試圖克服根本性的發展缺失,反而在尋找靈丹妙藥。加油添醋吹捧「印度世紀」即將到來,只會使國家的缺陷繼續存在,對印度和世界上其他國家都沒好處。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編輯校稿。

back to top
navbar logo